2011年4月12號,是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實現載人航空整整50周年的紀念日。同時,自從1981年美國第一架實用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升空,2011年也是人類航天飛機發展的而立之年。正是在這一天的慶典上,美國宇航局正式宣布:現役3架航天飛機將在今年全部退役。美國宇航局長博爾登用哽咽的語調說,希望各博物館保管好退休的航天飛機。4月29日,“奮進號”航天飛機將最后一次踏上征程,前往國際空間站,之后便退役進入博物館供人參觀。從輝煌,失事、到退役,承載著一代人征服太空夢想的航天飛機終于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航天飛機,冷戰時代的產物
航天飛機是美國研制的可重復使用的、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它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冷戰時期美蘇全面競爭在科技上的一個投影。1961年,前蘇聯率先把人類第一名航天使者加加林送上太空,美國為了與之競爭,在肯尼迪總統時期推出阿波羅計畫。阿波羅登月活動的成功讓美國坐上全球太空競賽的頭把交椅后,也刺激了美國的太空探測野心,加大了此后人類進入太空的頻率。
進入70年代,密集的太空探測項目讓美國宇航局覺得不夠經濟,運載能力出眾的航天飛機自然成為NASA的太空項目發展重點。1972年,航天飛機的設計方案誕生了,NASA方面也正式開始航天飛機的研發制造和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直到1981年初,經過十年的研制開發,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真正實際應用的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首飛成功。人類航空史上的航天飛機時代正式拉開。
航天飛機不僅僅是先進航天技術的象征,還擔負著美國與前蘇聯在航天領域分庭抗議的政治功能,可以說,航天飛機這項尖端技術在當時站在了冷戰的最前沿。自從航天飛機問世,美國已經取代蘇聯成為80年代以來太空技術的引領者。從1981年到1991年這十年間,除去“企業號”作為訓練用樣機之外,NASA接連研制了五架造假昂貴的航天飛機,分別是“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美國在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中一直樂此不疲使用的是“經濟拖垮”戰略,在航空航天領域這一招同樣奏效。自從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美國便再也沒有另行研制新的航天飛機,不知這是否只是一種巧合。
航天飛機,太空熱與美國夢
如果和美國人談航天、談航天飛機,不少老一代美國人總是免不了激動。不夸張的說,上個世紀的60年代至80年代,在美國出現了一場“太空熱”。一部接一部以太空為主題的科幻電影應運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星球大戰》?夏岬峡偨y直到今天仍被美國民眾所津津樂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對太空探索的大力支持。探索太空不僅成為那一代美國人的時尚潮流話題,更讓世界各個角落數不清的持有“美國夢”的人們無限憧憬。
筆者在美國留學時也是懷揣這種憧憬專程去位于航天城休斯頓的NASA參觀,發現里面的講解員和志愿者不少都是老年人,或者說是曾經懷著太空夢想的一代人?蓵r至今日,這種對于航天飛機、對于探索太空的執著感情,已經很難再在美國年輕人身上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