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后不下基層!堅決不下基層!死都不下基層!”這是某名牌大學女博士近日在微博上的吐槽,其中透露出的對基層的嫌棄與不滿讓人瞠目。盡管隨后她為其“不成熟”的行為公開道歉,但輿論熱議仍未平息。
據說,這位女博士得出如此結論的原因,是下基層調研時當地政府忙于抗臺風,忽視怠慢了她們。而當地又是貧困縣,“吃的不好”、“過得憋屈”。看起來,這位女博士還沒搞明白自己下基層調研的目的。
下基層調研就是到一線了解民生民情,收集最原始、最真實的數據,是為了讓久居象牙塔的學生接觸社會,并不是去物質享受。不趁著調研期間關注當地民生,卻一味抱怨環境不好、招待不周,急于“告別這里”,這樣的調研能調研出什么?這是下基層該有的心態嗎?恐怕,這位女博士最需要告別的不是貧困縣這個“破地方”,恰恰是不解民生、不恤民情的高高在上的姿態,還有下基層只知享受不愿吃苦的錯誤觀念。
現實社會中,不僅僅是這位女博士,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下基層認識不清。要么認為基層工作簡單枯燥,又苦又累沒前途,下基層就是自我貶值和屈才,而不愿意去。要么認為去基層就是游山玩水,好吃好喝,即使到基層也始終沉不下去。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做事拈輕怕重、眼高手低,無法與群眾打成一片,這樣怎么能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
對下基層認識如此偏頗,是因為與基層生活隔閡太久。很多人成長環境較為舒適,從小學到大學,圈在校園里,要么不知柴米油鹽不知民生疾苦,對基層生活的理解停留在影視作品和旅游宣傳。要么理解刻板化,拘于書本和教條,盡管對基層生活有所了解,但并沒有直觀感受,真正下到基層,面對實際情況還是不適應。
其實,基層涵蓋面非常廣,既不全是這位女博士說得那么“恐怖”,也不都如旅游宣傳得那么“田園牧歌”。它是了解國情、了解社會的最好窗口。下基層能夠大大拓展視野、積累閱歷。不管以后從事什么職業,掌握第一手的基層數據,有過基層生活的體驗,都將獲益匪淺。這些年,不少優秀的年輕人也在基層工作中嶄露了頭角,極大地實現了自我價值,也得到了社會認可。
沒有對基層的了解,我們就無法了解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告別高高在上的姿態,真正沉到基層去學習去磨礪,值得當代中國青年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