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治行業銷售誤導和理賠難的同時,保監會對投資監管正趨于放松:股權、不動產等投資渠道不再一事一批,投資范圍擬再度拓寬;衍生品、境外投資、融資融券等新業務逐步放開,險資投資品種迎來重大創新;保險資管業對接其他金融機構,將成為業務創新的重要平臺。
“在銀行業、信托業、基金業紛紛加速創新,搶占資產管理業務戰略高地之時,保險業作為最先開放的金融業,先發優勢正在消逝。”某保險公司高管表示,保險業必須經歷新一輪松綁、改革、再出發。當前監管層醞釀祭出一系列重磅政策,意在將保險業置于與銀行、券商、基金進行充分競爭的環境中,提升其行業發展能力。
目前保監會正在加緊醞釀改革方案!氨敬胃母锷婕暗13個具體方案,從系統性和根本性出發,對保險資金運用的關鍵制度進行頂層設計。”一位監管部門人士表示,從以往來看,每次資金運用改革也都是保險資金利差提升、產品創新的先發要素。
先發優勢正在消逝
“按照目前的投資格局,每年4%的收益率已經很不容易,盡管這只是債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率。靠股市吃飯的時代差不多該終結了!币槐kU資管人士說。2010年、2011年、2012年,持續的熊市行情成為6萬億保險資金所不能承受之重。缺少了股市的支持,2011年保險資金年化收益率已降至4%以下。
我國保險業在2003年之后曾迎來一輪高速發展,并在整個金融資管行業占據先發優勢。從2003年開始,國務院以特批形式逐步嘗試放寬保險投資渠道,放開保險資金對證券投資基金、債券、股票等證券化產品的投資渠道,并確立保險資產管理專業化體制,保險資金收益隨之走高,其投資收益成為保險盈利的重要來源。
2006年之后,保監會先后放開保險資金對基礎設施、不動產、股權和境外的投資渠道。雖然各項創新渠道的政策細則并未跟進,政策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強,但得益于保險投資渠道的部分放開及2006年大牛市對投資收益的顯著提升,萬能險、投連險等新型壽險產品異軍突起,保險業在資產管理行業率先發力。
不過,自2011年以來,我國資產管理格局開始出現重大調整,各金融行業的博弈和角力日漸加。恒y行以其龐大的網絡推動理財產品發展;信托業則運用金融牌照,創新產品和服務,定位于高凈值客戶;證券業改革創新,明確定位為金融中介機構,組織體系、服務方式、產品全面創新;而保險業由于投資渠道受限,先發優勢逐步喪失。
“近幾年我國金融市場經歷著大刀闊斧的改革,但保險業卻始終禁錮在原來的框架。”某保險公司高管表示。“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周期,股市很難再現前幾年的繁榮,F在必須給保險投資松綁,否則行業發展會陷入停滯的泥沼!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