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出售系列理財產品,期限30天,收益率最高達5.2%,5萬起購。”臨近年終,這樣的廣告隨處可見,雖然監管部門已經對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口頭提出停發建議,但記者調查發現,各家銀行目前的執行并不一致,攬儲亂戰短時間內難以收兵。
“差錢”是今年以來各家銀行的共同感受,高息理財產品的大規模發行,正在挑戰我國銀行存貸款利率“半管制”的局面。業內人士表示,銀行這種粗放型經營模式并不可持續且蘊藏風險,當務之急,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倒逼銀行產品創新。
變味理財實為攬儲之用
今年伊始,受“負利率”影響,百姓的存款紛紛大搬家,思忖著怎樣打好“錢包保衛戰”。與此同時,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后,銀行的流動性壓力與日俱增,幾乎全年無休地依靠發行大量理財產品來攬儲。
根據普益財富統計,僅上半年,我國商業銀行共發行8497款理財產品,規模達8.51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總量。
隨著監管層對商業銀行存貸比指標的監測從“月均”邁向“日均”,從一季度開始,商業銀行就開始在為“日均存貸比”做準備,為了達到存貸比不超過75%的監管指標,在銀行不愿意減少貸款的情況下,紛紛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來增加存款,試圖通過這樣的捷徑以解燃眉之急。
記者調查發現,臨到季末,各大銀行為沖時點攬存更是不惜代價,成本一路走高,某國有銀行對1000萬元以上的存款許諾千分之二的獎勵,而且只需在銀行里停留幾天,純粹為季末平頭寸使用,此類情況在年底更是愈演愈烈。“最近銀行里有幾個大客戶明確表示要把存款轉走,因為別家銀行開出的獎勵條件更豐厚,最高可達千分之五。”一位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向記者透露。
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總監劉建軍公開表示,各家銀行多靠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爭搶資金,提高存款,壓低存貸比,理財成為變相攬儲,有悖代客理財的本質。
銀監會自7月初就開始加強銀行理財市場的整頓,建議“慎發”7天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9月30日又發文強調不得通過發行短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變相攬儲。近期,剛上任的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重申,要嚴格執行存貸款指標日均考核要求,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來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日均存貸比指標的深入實施,僅為沖時點而存在的理財產品將會失去市場,尤其是一些超短期的理財產品將會漸漸淡出,理財產品市場將會經歷一個擠泡沫的過程。
花旗(中國)零售銀行研究與投資分析主管邱思甥表示,這一年以來,投資者的胃口被喂大了,鑒于A股基金皆跌跌不休,百姓投資渠道少且對風險忍受度低,中長期看來,1個月到3個月期的理財產品還是會廣受青睞。
警惕瘋狂攬儲風險升溫
今年以來,央行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升至21%以上,而9月5日和15日,根據央行要求,各家銀行又上繳保證金存款準備金,預計約凍結銀行資金9000億元,銀行流動性壓力加劇。
“在今年整體信貸額度緊張,監管從嚴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銀行通過理財產品來達到資產表內表外轉換的目的,繞開信貸額度限制。”中德證券銀行業分析師佘閔華告訴記者,銀行攬儲花樣百出,不少理財產品成了機構之間資金輸送的通道,銀行打著理財的幌子,以放貸為目的,從中賺取息差。
業內人士分析,中資銀行間這一場“資金池”的賬面游戲背后的潛在風險可能一直未被投資者所重視。佘閔華介紹,市面上的理財產品按照投資標的不同可分為“票據信貸類理財產品”“貨幣型理財產品”“結構性理財產品”等。然而在這些產品中真正在為投資者理財,保值增值的不多,部分銀行采用“銀銀合作”或“銀信合作”的模式來變相放貸。
第三方研究機構普益財富的分析師方瑞強調,投資信貸類產品看起來能夠實現保本保息,但其中存有隱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其信用風險,信貸類產品大部分既無擔保,也不保本。對于此類產品,銀行業只是代銷,未對其增信,萬一企業出現償付困難,造成的損失不容小視。
此外,持續上演的吸存大戰導致的“沖規模”不僅會使銀行存款波動劇烈、穩定性差,同時也增加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佘閔華表示,銀行還未適應“日均”指標的監管要求,季末、月末依然會調動資金來幫忙沖時點,如果銀行依據季末的存款量來制定資金運用的話,容易產生失真的情況,所以銀行攬存還需理性對待。
利率市場化治本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868億元,而人民幣存款同比減少2010億元,遠低于市場預期。銀行存款減少,未來各家銀行爭奪存款的競爭局面將愈發白熱化。專家指出,依靠發行短期理財產品來攬儲只能是暫時行為,未來還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倒逼銀行產品創新。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但不能一蹴而就。應通過試點的模式,從點到面,逐一覆蓋,比如可以首先考慮在民間借貸成本較高的地區推廣,另外也可在機構治理水平高、資質優的小銀行先行展開。
此前,銀監會公布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明確進一步加強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督管理,不少人士擔心這將會沖擊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數量和收入。
在邱思甥看來,明年全球經濟將維持緩慢復蘇態勢,負利率局面或許還將繼續,明年市場上的主流仍會是收益高于銀行定期存款利率,而靈活度又較高的偏保守型理財產品。他認為,銀行應在符合《辦法》的范圍內創新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理財品種,促進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借機樹立銀行良好的品牌形象。
郭田勇進一步指出,雖然銀行高息攬儲的格局可能短時間內還難以扭轉,但隨著《辦法》的實施,目前魚龍混雜的市場將得到規范,攬儲目的性強的短期理財產品發行將有所收斂,且部分產品也將有望回歸正道,真正為百姓財富保值增值所用。他強調:“整頓只是治標,治本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突破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推進銀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