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長沙賀龍體育場時,我們在想到足球賽事與國足的同時,總會想起開國元帥賀龍那句擲地有聲的話:“三大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偉大元勛表率的是中國人應有的骨氣,我們承認落后與不足,努力進步,我們要搞上去!
是開國元勛英靈的庇佑,是廣大國人信念的力量,是中國足球人的努力成果,就在3月23日晚的長沙賀龍體育場,中國國家隊在亞洲最高水準的世預賽12強賽上1-0戰(zhàn)勝了韓國,取得了中韓交鋒史上對韓國隊的第3勝,國際A級賽對韓國隊的第2勝,亞洲最高水準舞臺上對韓國隊的第1勝。
中國足球還沒有真正地搞上去,我們依然愧對先輩,但此時的我們感受到了振奮,這賀龍體育場剛剛上演的是證明中國人骨氣的一戰(zhàn),證明中國人有改變落后局面之能力的一戰(zhàn),證明我們在提高、持續(xù)努力就必然能搞上去的一戰(zhàn)。
“恐韓”曾是令人極其沉重的詞匯,繞不過去的詞匯。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體育在很多領域都形成了偉大前輩所期待的進步,中國女排代表了信念的力量,棋圣聶衛(wèi)平在中日擂臺上橫刀立馬,乒乓羽球與跳水等發(fā)展為了中國驕傲。但世界第一運動的足球,三大球中最受關注的中國男子足球,卻令人持續(xù)遺憾。世界杯與奧運會上,我們很少有機會成為亞洲的代表,被韓國持續(xù)壓制更是一個相當長歷史時期內客觀存在的事實。
中韓在國字號男子足球的前33次交鋒,有著1978年至2017年前的漫長跨度,中國隊只贏過2場。事實上,如果排除1986年尼赫魯金杯賽上中國隊2-1戰(zhàn)勝韓國這樣的“邀請賽”,對準被國際足壇所真正認可的國際A級賽,中韓的30次交鋒經歷中,中國隊只贏過1次。
那1勝是在2010年2月進行的東亞杯上,于海、郜林與鄧卓翔的入球幫助中國隊3-0戰(zhàn)勝韓國,那一勝創(chuàng)造了中韓交鋒史上的最大分差紀錄。國人非常振奮,但振奮顯然不是我們唯一的感受,中韓足球在國際A級賽交鋒進行了32年后,我們才收獲對韓國的首勝,“恐韓”就那么持續(xù)了32年。
戰(zhàn)勝韓國隊確實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追趕走在前面的人有難度,我們行走的道路上還有著各種各樣的困難與障礙。“恐韓”持續(xù)了很久,2010年戰(zhàn)勝韓國時,我們在自問“恐韓就此結束了么”,絲毫不需要來自韓國輿論的刺激回答,我們自己就很明白,告別“恐韓”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與行動,需要更多的證明。
從1986年那“不太算數(shù)”的尼赫魯金杯賽戰(zhàn)勝韓國,到2010年東亞杯戰(zhàn)勝韓國,時間跨度為24年,從邀請賽勝利到國際A級賽的勝利,賽事水準的提升似乎證明著我們的努力成果,但還不夠!遠遠不夠!
去年9月1日的12強賽首場比賽中,中國隊一度0-3落后的局面似乎再次勾勒出了“恐韓”的氛圍,而就在那場比賽的最后階段,放手一搏的中國隊由于海與蒿俊閔連扳2球,一度打的韓國隊門前風聲鶴唳,但最終的結果還是我們輸球了。
不僅是輸球,我們還輸?shù)袅?2強賽的整個上半程,5輪只拿到2分,不僅需要更多東西來論證“不再恐韓”,中國足球都到了一個需要徹底地重新證明的時候。中超的影響力與受關注度在提升,亞冠賽場上我們已開始習慣中超球隊群體性的振奮表現(xiàn),但總有聲音在就著國足的戰(zhàn)績吹來冷風,說中國足球依然不靈,這冷風有的來自韓國這樣的其他國度,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同胞,來自自己人。
就在這樣的氛圍下,由里皮接管教鞭的中國隊迎來了于賀龍體育場進行的這新一次中韓戰(zhàn)。像過去很多次那樣,我們太需要勝利太希望勝利;也像過去很多次那樣,我們太忐忑不安太過緊張。是否還“恐韓”?這一次分明就是對中國足球本質的深刻判斷,對中國人脊梁與精氣神的再判斷。
1-0的比分并不大,但勝利的結果是實打實的。是的,實打實的!從邀請賽的勝利到東亞杯的勝利,這一次我們是在12強賽這亞洲范圍最受重視的比賽中戰(zhàn)勝了韓國隊。前兩次的抗韓勝利用了32年的時間跨度,而東亞杯的勝利到這一次的勝利用了7年,跨度依然很長,但我們已在縮短。
感謝于大寶的輕巧頭球,為什么于大寶是福將,能打開關鍵戰(zhàn)的勝利之門?為什么此次因病缺席的于海此前曾反復攻破過韓國隊球門?答案或許就在我們老祖宗創(chuàng)立的漢字中:“于”與“干”是多么相似,就是干!
就是干!中國足球還需要更多的行動,需要更多的證明,中國體育乃至中國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持續(xù)的進步發(fā)展,我們每個人都要迎難而上,拿出骨氣,就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