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啟動“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并專門開設了舉報專區,設立獎勵機制,鼓勵群眾監督檢舉。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是和互聯網相伴相生的不良產物。和現實生活中一般的敲詐勒索不同,由于網絡具有隱蔽性、可匿名、傳播迅速等特點,網絡敲詐往往是“來無影、去無蹤”,如果不予理會,或者沒有滿足敲詐人的要求,所造成的傳播后果,也許會非常嚴重。而有償刪帖,更成為了網站編輯、論壇版主,甚至于網絡主管部門一些干部尋租的工具。
針對類似的網絡亂象,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不少相關法規進行規范。比如,去年十月,最高法公布《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將有償刪帖界定為違法行為。但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公司企業、公眾人物,飽受著有償刪除不實負面信息的困擾。形形色色的網絡敲詐,更是讓機關單位、組織個人叫苦不迭。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網絡敲詐、有償刪帖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久治不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或者公眾人物的日常行為,本身存在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失誤、漏洞,具有讓網民滋生不滿情緒、產生“不良反應”的想象空間。有些甚至是越過了法律、道德的底線。如果爆出,極有可能會引發網絡上的討伐熱潮。連帶遭殃的,有可能是個人和家庭的隱私信息。不法分子一旦抓住了某個把柄,并以在網絡大肆傳播為要挾,企業或個人考慮到自身形象,以及網絡傳播的“乘數效應”,即便并非是主觀上故意犯錯,第一反應也往往會選擇花錢消災,快速息事,以爭寧人。
如果再往深一層觀照,企業、組織、個人如此忌憚不時來襲的催錢炮彈,和維權時間長,成本高,難以搜集足夠證據,也有極大關系。與其耗費心力,還不如花點錢,趕緊打發。當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習慣于這種看似合理的“最佳止損方式”,而相關管理制度無法及時跟進,相關部門無法盡快提升監督和打擊力度,一本萬利的敲詐、刪帖買賣,難免會被一些不法分子覬覦模仿,發揮利用。
“生長麥子的沃土,照樣孕育罌粟”。互聯網為億萬人的生活創造了便利和快捷,但不加節制的發展,只會為侵害人民群眾合法利益,擾亂社會秩序的網絡行為提供滋生土壤。網絡空間也是公共空間,需要規范管理,凈化環境。期待這次為期半年的專項整治工作,能為懲治種種網絡亂象樹立一個良好范本。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