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記者再訪貴州花茂 迷人鄉愁“記得住”
中新網貴州遵義6月8日電 題:記者再訪貴州花茂 迷人鄉愁“記得住”
作者 周燕玲 李金磊 單冰潔 呂慧乾
時隔4年,中新網記者再見花茂村陶藝人母先才,其收入又翻了一番。
黔北深處,縱橫交錯的公路猶如一條條絲帶穿過田野。每天,車輛往來,大批游客沿著326國道進入那個被譽為“找到鄉愁”的地方——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
村口的制陶工坊是游客的熱門“打卡”地,57歲的母先才每天都會不厭其煩地向游客展示自己的看家本領。在他看來,外地游客為了尋找鄉愁來到這里不容易,而且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潛在的客戶。
母先才喜歡一邊做土陶罐一邊與游客分享村子的變化,“村里最近又開了2家農家樂,返鄉大學生也多了,村子在外貌上沒有太多變化,但村民自身素質卻一直在提高!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2012年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昔日是一個“出行難、飲水難、村民增收難”的典型貧困村。2021年,花茂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2萬元,交通四通八達。
這一切的變化,源于挖掘“鄉愁元素”發展特色鄉村旅游。距花茂村4公里處的茍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茍壩會議召開地,2014年花茂村以發展紅色旅游為契機,融合當地農耕文化、土陶文化等,注重土石屋、茅草屋、石板路等傳統建筑風貌保護,打造成為一個有“鄉愁記憶”的特色村居。
六月的時節,走進花茂村,滿目蒼翠,鮮花盛開,蜿蜒的鄉間石板路旁是一排排整整齊齊、潔潔凈凈的兩層小樓。沿著土籬笆和木柵欄漫步村莊,撲面而來的風里帶著濃濃的花果香,沿途美麗的田園風光更是讓人流連忘返。
花茂村中,一棟黔北民居院前的葡萄架下,返鄉創業青年賣起了特色手工冰粉和自家熬制的酸梅湯,前來品嘗的游客絡繹不絕;一處綠植茂盛的鄉愁小院里,返鄉大學生況婷婷小心翼翼地用古法造出的紙,制作紙漿壓花畫;一位穿著樸素的老人笑盈盈地向游客遞上自家種植的辣椒……
如今的花茂,成了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鄉愁更濃了,村民的笑容也更甜了。除鄉村旅游興旺外,花茂的農業產業發展也如火如荼。
“花茂村有蔬菜保供基地800畝,草莓基地60畝,還發展‘稻+蛙’‘稻+魚’‘稻+鴨’工程等!被妩h總支書記彭龍芬說,目前農旅一體化已帶動當地2000多人就業。
彭龍芬說,下一步,花茂村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積極探索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花茂模式”,奮力打造“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