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調解員許桂榮:我在平潭當“公道伯”
“特別感謝您,讓我們避免了繁雜的訴訟,和家人的關系也緩和了許多。”日前,臺胞調解員許桂榮成功調解一起涉臺繼承糾紛案件,使得瀕臨破裂的親情得以修復,當事人李女士由衷地向他表示感謝。
在這起案件中,臺胞當事人李女士與女兒因繼承問題產生矛盾。
“重點在于打動人心。”晚上11時許,忙完一天工作的許桂榮趁著空閑時間,通過微信調解群耐心開導當事人。許桂榮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緊緊圍繞親情這一紐帶,耐心闡明兩岸有關事務問題的差異性,說明只需按照規定完成相關程序,便可實現妥善解紛。最終,在情法交融的循循善誘下,當事雙方分歧逐漸消融。
這是許桂榮在平潭當“公道伯”的第七個年頭。“公道伯”,一個在臺灣地區深受尊敬的稱謂,象征著公正無私、明辨是非。2018年5月,平潭法院涉臺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揭牌成立,臺胞特邀調解員正式上崗。自此,許桂榮積極投身于民事、商事等綜合類涉臺糾紛調解工作。“不論是債務糾紛、公司租賃糾紛,還是婚姻繼承糾紛,各種類型的案件都有涉獵,只要案子移送給我,我都會接受。”許桂榮說。
良法善治潤人心,臺胞說給臺胞聽。針對兩岸同胞面對同一問題的認知差異,法學博士的知識背景為許桂榮的調解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發揮專業所長,迅速判斷各方立場,有的放矢疏通矛盾堵點。“案件一來,我基本就能判斷哪方依法勝訴的可能性有多大,這對我在調解時說服各方、化解矛盾很有幫助。”許桂榮分享道。
許桂榮在平潭扎根將近10年,目前擔任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他利用業余零碎的時間展開調解工作,盡管占據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但他將其視為一場溫暖且意義非凡的公益之旅。許桂榮說:“調解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降低社會成本。一旦案子進入訴訟程序,法院和當事人都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用個人時間參與調解,可以減少社會成本的消耗,既解決事情,又安撫人心,達到事心雙解的良好效果。”
2023年7月,平潭法院與江蘇昆山法院合作共建,簽署涉臺司法交流合作共建協議,互聘臺胞調解員、共設融合法庭,包括許桂榮在內的四名在嵐臺胞被聘為昆山法院特邀調解員。從平潭到昆山,跨越800公里的跨域司法協作,讓許桂榮的調解范圍不斷擴大、調解之路越走越寬,憑借在調解工作中的出色表現,他獲得昆山法院“特邀調解員先進個人”稱號。
調解促融合,暖潤同胞心。過去一年,許桂榮共參與調解近20起案件,其中來自平潭法院移送的案件調解成功率高達80%,成功解開了涉臺糾紛當事人的心結和法結,有力促進了兩岸同胞心靈相通。
在許桂榮看來,調解的是矛盾糾紛,調順的卻是兩岸情誼。“通過調解,我能夠幫助臺胞更好地開展雙向溝通,讓他們在消弭誤會的過程中,增加對祖國的認同與好感。”許桂榮說。
記者手記
巧解“千千結”調順兩岸情
調解先行、誠意先行,臺胞調解員憑借獨特的身份和情感優勢,以同鄉同音為天然紐帶,在涉臺糾紛中架起溝通的橋梁,為當事雙方尋求和解之道。
歷經數載的公益調解之路,許桂榮不僅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更跨越了人們內心的隔閡。每一次耐心地傾聽、每一句溫暖的話語、每一個公正的判斷,他用實際行動讓臺胞在調解的過程中感受到溫暖與關懷。他的不懈努力,不僅拆解了樁樁棘手案件的“千千結”,更安撫了人心。
在許桂榮身上,我們看到了臺胞主動融入兩岸共同家園建設的生動圖景,兩岸同胞交流交融、互幫互助的場景正在變成常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