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系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兩岸關系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系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一家親”關系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仍在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姚子龍在接受記者采訪。(中國臺灣網 郭曉康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2日昆明訊 (記者 張麗媛)“同根同源同思量,為養弟小渡峽航。阻隔未曾改鄉音,豈容故鄉變他鄉!边@首《守望鄉土》是姚子龍為今年臺盟成立70周年征文特意創作的詩,內容寫的是自己的外公。他說,最重要的是“豈容故鄉變他鄉!边@一句。
姚子龍,祖籍臺南,1976年出生在云南昆明,第三代臺胞,云南省臺聯副會長、臺盟昆明市總支部第一屆委員會主委、昆明市政協第十三屆委員。10日下午,姚子龍將外公與自己的兩岸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
三次會親 阻隔未曾改鄉音
那是在日據時期的臺灣,日本人為支援戰爭大肆搜刮臺灣民眾財產,姚子龍的外公施性隆一家也未能幸免。為了改變拮據的生活,撫養6個弟、妹,外公的大哥從臺灣來到大陸,在上海從事牙醫工作。不久之后,在家排行老二的外公也隨大哥來到上海,同樣從事牙醫工作,大哥卻基于各種原因返回了臺灣。此后外公便一個人留在上海繼續打拼,那時的他怎么也不會想到,后來會愛上一個姑娘,在大陸一呆便是一輩子。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外公也曾想過回到臺灣,畢竟親人都在那里,父母需要贍養、弟、妹需要照撫,奈何戀愛于此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外公雖已將變賣財產所得的款項寄回臺灣,最終自己還是留了下來,此后與臺灣親人便是長久的阻隔,音信全無,甚至有些誤會都來不及解釋。直至1985年,外公終于等來了期盼已久的會親機會。
1985年,兩岸雖還未正式開放交流,但透過友人的協助,外公與數十年未見的親人終于在香港得以相見。然而,這次會面,親人們卻是帶著滿肚子的怨氣而來,原來,外公杳無音信的幾十年間,外公的父母和大哥均已離世,親人們誤會外公“忘本”,只顧自己在上!斑^好日子”,全然不管家人的境遇,更不寄一分錢回家。
所幸,外公還留著當年寄款的匯票,并解釋了自己在大陸這些年并不盡如人意的遭遇,數十年的誤會才得以煙消云散。其實當年外公的確有向家里記過大大小小的款,只因那時日本瀕臨戰敗邊緣,運送財物的船只根本沒有返回臺灣,款項才沒有寄到。姚子龍說,了解情況后的臺南親人也曾在90年代試圖向日本索賠,但終究還是沒有結果。
第一次親人會面“冰釋前嫌”,第二次會面,則發生在兩岸開放交流的第二年。1988年,外公在香港再次與親人見面,這次姚子龍的母親也跟去了。由于臺灣的同輩親人年事已高,所以囑托外公的一個侄子前來相見,一方面將臺灣家里的情況告訴外公,另一方面,因為知道當時外公家里的境遇不好,侄子還特地帶了一些美金進行幫扶,并將外公的戶口本帶來,也因此促成了第三次會親。
由于拿到了戶口本等資料,4年后,也就是1992年,外公、外婆終于可以順利回到臺灣,回到那片他思念已久的故土,圓了歸家的愿。這次回臺,外公足足呆了3個月之久,知道了父母葬在哪里,看到了老房子,也見了所有的兄弟姐妹。
1996年外公患結腸癌,治療不理想,當時在大陸做生意的堂侄子將外公病重的消息帶回臺灣,那一年,幾位年邁的叔公匆匆趕來昆明,在外公生命的最后旅程中陪他走了一段。叔公們來到昆明后,外公雖然化療很痛苦,但依然堅決要陪著幾位叔公去昆明周邊景點游覽,還與叔公們用閩南話聊天。那時,他是高興的。
姚子龍說,外公中華傳統觀念很強,一直有“落葉歸根”的故鄉情結,希望自己百年后可以葬回臺灣,然而,他從未明確表達過非常迫切的想要回臺灣定居的想法,因為他也會牽掛大陸的親人,兩邊都是一個家,永遠割不開,不能拋棄任何一方。
姚子龍說:“兩岸‘打斷骨頭連著筋’,親緣關系、血緣關系,這是大陸和臺灣之間永遠斷不了的!
致力兩岸 同根同源同思量
(中國臺灣網 郭曉康 翻攝)
姚子龍從小在外公、外婆身邊長大,外公是云南省臺盟的元老,省臺盟還在籌建時,外公就已經參與。孩童時期的姚子龍總會和外公、母親一起參加臺盟舉辦的各種活動。在姚子龍的記憶里,小時候外公總會不停的講起在臺灣的事,耳濡目染,自己也開始關注外公的感觸,想要踏上臺灣的土地,見見臺灣的親人,看看那個讓外公魂牽夢縈的地方。長大后的姚子龍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臺盟的一員,并開始更深入地關注兩岸問題。
2008年臺盟昆明市總支成立,姚子龍被推選為總支主委,那期間他們不停的做課題,其中讓姚子龍印象很深的一個課題是,對“西南聯大”在全國層面進行深入挖掘,推動申報其成為國家級兩岸交流基地。姚子龍告訴我們,自己喜歡與臺灣青年交流,每當臺盟接待臺灣來的團或者參與接待時,他總會和青年聊很多,聊大陸與臺灣的聯系、聊云南昆明、聊青年的想法!拔髂下摯蟆钡恼n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應運而生。姚子龍說,在聊天過程中他發現,30%的臺灣學生能夠知道西南聯大,大多因為西南聯大的幾任校長,特別是梅貽琦(后任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胡適(后任臺當局“中央研究院院長”)。姚子龍想,“一文一武”西南聯大、講武堂,“可以做一做”。
隨后,姚子龍所在的臺盟昆明市總支開始著手研究了西南聯大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她在兩岸互通方面的作用,并上報到臺盟中央,臺盟中央又將此作為集體課題于2014年上報,云南省臺辦對此很重視,2015年同時申報的西南聯大和講武堂為國家級兩岸交流基地,就在2015年,西南聯大被正式認證。姚子龍說“文化交流相當重要,臺灣青年來到昆明都會到西南聯大進行參觀,希望讓臺灣的青年更多的了解我們的西南聯大。”
也是在2008年,姚子龍成為了云南省政協委員。因為曾在交流中了解到,臺商子女在大陸就學還存在困難,作為臺籍委員,姚子龍的第一個提案便關注于此。他說,這個提案一方面是幫助臺商,另一方面,臺當局“去中國化”、改教科書,兩岸歷史教育存在很大差異,應該讓臺灣孩子也接受大陸的歷史教育,而不是片面聽從臺灣當局。
今年6月份,姚子龍被選為了云南省臺聯副會長,他坦言,那一刻自己感到汗顏,他自認為在兩岸交流過程中所做的還差很遠,“以前的工作沒做好、沒做完,新的更重的擔子又來了。”然而他對新的身份也有著新的期待,“過去是自己提建議,現在有了這個平臺,希望可以借此去推動、促進一些事情。”
姚子龍的母親曾在昆明市臺聯工作,他說,退休后的母親很關注自己的工作,母子二人也會時常進行交流。“母親很清楚市臺聯、省臺聯怎樣做工作,當中有什么問題,也教育我如何做!
臺盟昆明市總支主委、云南省政協委員、云南省臺聯副會長,這些年里,姚子龍以多重身份參與到兩岸的工作中。姚子龍告訴記者,臺盟、臺聯都將兩岸青年交流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云南青年創業園中建立了臺灣區,引入臺商,幫助青年臺商在創業園中落地,云南省臺辦、臺聯、臺盟都在致力于此。
守望鄉土 豈容故鄉變他鄉
回首這些年來的兩岸工作,姚子龍說,對自己意義重大,“那(統一)是外公的遺愿!薄敖y一不只是國家的愿望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每個人的愿望,特別是這些臺胞,和平統一更是我們最大的愿望,我們不希望兩岸真正走到兵戎相見的地步。所以,盡快做工作讓兩岸握手言和,共同走向更好的明天,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責任重大。統一是目標,和平統一是最高目標,很迫切!币ψ育堈J為,30年來,兩岸關系穩步向前發展,“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同根同源同思量,為養弟小渡峽航。阻隔未曾改鄉音,豈容故鄉變他鄉!币ψ育堃髡b著自己的作品《守望鄉土》,翻閱云南省臺盟整理成冊的老照片,“第一張照片,我外公就在上面,外公很積極參加活動,因為都是老鄉,很親近。那時外公會用鼻子哼歌,他哼著,我們在臺上唱歌、跳舞,臺下的人拍照……”姚子龍的聲音里泛著溫柔與喜悅,“有些事忘記了,就溫習一下老照片,每次看都會想起哪年做了什么,又回憶起很多事情,很有感觸。”“‘豈容故鄉變他鄉!磉_了外公的遺愿,是我最重要的意思,這是一個態度,不要觸碰底線。希望臺灣青年也有這個想法。”姚子龍說。(完)
(中國臺灣網 郭曉康 翻攝)
(中國臺灣網 郭曉康 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