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京臺社區發展論壇于8日在高雄中山大學舉辦。(中國臺灣網 朱煉 攝)
中國臺灣網6月8日高雄訊(記者 朱煉) 村里社區是最接地氣的基層,社區村里也可以反映居民對生活的價值和期許。6月8日,時值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一場以“同心筑夢 共促發展”為主題的“2016京臺社區發展論壇”在臺灣中山大學隆重舉行。兩岸產、官、學界和基層社區近300位人士齊聚一堂,圍繞社區治理與發展,共同探析并建立“新故鄉”的起點。
社區治理需要居民用愛用情用心去營造
據了解,首屆京臺社區發展論壇于2014年在北京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主辦方之一、臺灣原鄉文化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進強在致辭時表示,京臺社區發展論壇已經成為兩岸民眾社區交流非常重要的平臺,也是一種最民間、最基層、最具影響力、最有永續性的交流平臺之一。
如今,圍繞社區治理與社區營造,京臺兩地也在不斷創新交流形式,擴大交流內容,激發民眾參與熱情!皟砂锻,同文同種,同心筑夢!碧K進強續說:“社區營造就是要讓你家、我家、他家變成大家,成為大家共同的家園!
同為主辦方之一的北京海峽兩岸社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俊華表示,京臺社區發展論壇舉辦三年來,從一來一往互通共榮重在交流;到你來我往互動共享,重在交往;再到本屆論壇所希望的常來常往互利共生,重在交心,集中體現了社區營造是一個堅持不懈的共同行動。
“社區創新沒有終點,要一直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他舉例說,社區營造尤如經營家庭,需要兩岸居民用愛、用情、用心去營造,唯有如此,社區營造乃至兩岸交流才能有永續發展的未來。
京臺社區交流要接地氣也要體現特色
京臺社區發展論壇是京臺社區經驗分享、智慧碰撞的重要載體,在兩岸專家、學者和基層工作者的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動中,京臺社區交流總能找到共鳴和啟迪。
臺灣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所長郭瑞坤表示,兩岸交流要接地氣,但接地氣并不僅僅是在地化,也要認真去了解每一個地方的特色和問題,包括尋求不同的解決方式。社區營造也要接地氣,要了解每一個社區不同的問題和發展的方式,以及利用各自不同的資源來共同推動,接地氣將成為兩岸社區交流的一座新橋梁。
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副巡視員盧建在致詞時介紹了北京近年來在社區治理方面所采取的諸多措施,其中著力打造的“社區一刻鐘服務圈”就是為社區居民提供的一項接地氣服務。關于“社區一刻鐘服務圈”,就是居民在步行一刻鐘范圍內,可享受到購物、餐飲、娛樂等居家生活的幾乎所有服務。目前,北京已建立了1200個“一刻鐘服務圈”,能復蓋90%的城鄉社區,基本實現了小需求不出社區,大需求不遠離社區。
臺灣社區營造里有個概念叫深耕在地,意思就是順應其特點,長其適合生長的社區文化。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張鑫表示,數字時代下中關村街道華清園I社區的建設也在深耕在地。比如說,互聯網+菜籃子不但節省了居民的生活成本,還減少了城市的管理成本。此外,“互聯網+”在讓居民愛上便捷生活的同時,也讓居民愛上親近關系和社區參與。
對兩岸社區治理的“點贊”與建議
目前,京臺社區的交流主要集中在民俗文化交流、社區養老服務、社區科技發展、社區環境保護、社區教育、社區志愿等領域,雙方在交流中就社區治理所產生的共識和成果獲得了與會專家的“點贊”。與此同時,對于兩岸社區治理向多領域、深層次、廣覆蓋的交流與合作給出了諸多中肯建議。
“2015年以前主要是以社區環保、災后重建生態教育等為主。”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所長李銘義介紹說:“2015年以后除過去單純的社區交流模式外,還包括農村交流、兩岸合作生態規劃等方面,深入社區營造的每個方面;2016年以后更擴大至社區的文創、教育、醫療、養老等各大領域的交流合作!
在具體的交流內容和形式方面,李銘義建議加強提供社區教育培訓,增強社區交流的議題引導,透過各社區的文化地緣特色,將能源、環保、科技、地球暖化、人道救援、食品衛生、文化藝術等議題分別導入,以達到經驗分享與人員互訪。
“城市化是不可逆轉的!北本⿴煼洞髮W社會學院教授趙孟營結合北京社區治理格局現代化路徑,提出要建設“扎根型”治理機制,即要做到“官”從民出、財歸民理、事由民定,最終目的是讓居民生活的尊嚴、體面、幸福。
本屆論壇由臺灣原鄉文化暨社區發展協會、北京海峽兩岸社區發展研究中心、大高雄里長主席聯誼總會共同主辦。論壇期間,以“社區志愿服務”和“鄉村文化與民宿旅游”為主題的兩場研討會同期舉行,北京房山、平谷旅游協會與臺灣民宿協會簽訂了合作協議。(完)
8日上午,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副巡視員盧建在2016京臺社區發展論壇上致辭。(中國臺灣網 朱煉 攝)
8日上午,北京海峽兩岸社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俊華在2016京臺社區發展論壇上致辭。(中國臺灣網 朱煉 攝)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