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帶隊走訪中國氣象局,會商今年農業氣象趨勢,重點商討了夏收期間天氣趨勢。同時進一步交流了加強合作與交流的領域和途徑,并簽署了《關于聯合制作和發布農作物重大病蟲預報信息的協議》。
危朝安對中國氣象局和各地氣象部門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危朝安指出,中國氣象局和各地氣象部門在服務農民、支持農業方面,主動開拓服務領域,深化服務項目,密切和農業部門的合作關系,取得了顯著成績。近兩年來,農業部與中國氣象局的合作越來越緊密,越來越順暢,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展,合作的內容不斷深化。特別是去年7月31日,孫政才部長走訪中國氣象局,并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后,兩部局不斷創新方式,改進手段,豐富內容,提高效率,進一步推動了雙方的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雙方的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危朝安強調,今年是建國60周年,爭取夏季糧油好收成,保持農業生產健康穩定發展,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意義重大。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寄予厚望。從目前來看,小麥抗旱成效顯著,田間管理及時到位,春播工作扎實推進,農業和糧食生產開局總體是好的。但是要確保夏糧有個好收成,實現全年糧食和農業生產目標,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氣象條件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今年的氣象年景不容樂觀,特別是進入汛期以后,強對流天氣將會增多,臺風將進入活躍期,“干熱風”、“爛場雨”等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這些都將對夏糧生產構成威脅,防災減災的任務仍然很重。
危朝安表示,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氣象條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業的收成和農民的收入,搞好農業生產始終離不開氣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農業部和中國氣象局將認真總結去年在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防御臺風、抗旱春管等工作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拓寬合作領域。從機制上,一是完善災害預警機制。暢通信息溝通和共享渠道,確保第一時間獲得天氣信息和災害預報,確保防災措施提前落實到位。二是完善災情會商機制。加強農業與氣象部門的會商,及時分析強降水、強降溫、干熱風、爛場雨、早霜、寒露風等氣象災害發生趨勢及其影響,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在春播、“三夏”、“三秋”等關鍵農時季節,聯合開展天氣變化和災害預報等氣象服務,為科學決策和指揮生產提供依據。三是完善應急響應機制。一方面,在抗御干旱、臺風等重大氣象災害中聯合下派救災工作組;另一方面,在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中,可充分利用兩部局的信息渠道,努力擴大指導服務范圍。四是完善災情評估機制。對于重大氣象災害,可聯合派出專家組赴重點受災地區,實地開展災情調查、影響分析和損失評估,為正確判斷生產形勢提供科學依據。五是完善產量預測機制。雙方在及時共享農業氣象信息和生產信息的基礎上,基于對生產過程和天氣因素的共同把握,進一步加強農作物估產環節的信息交流、數據交換和趨勢銜接,努力提高預測判斷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從合作領域方面,今后將重點在農業跨區作業氣象服務、草原氣象服務、信息交流與網絡合作、海洋漁業防災減災合作、農業遙感監測交流、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研究等六個方面不斷深化農業和氣象部門的合作內涵,拓展合作空間,提高合作效果。(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