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10月6日電(記者毛詠)據國家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0月5日23時52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
(北緯39.5度,東經73.9度)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震中距烏恰縣城約110公里,距離喀什市約180公里,距離我國邊境線約10公里。截至6日3時,又發生3級至5·7級余震4次,尚沒有接到人員傷亡報告。
據監測,震中位于新疆西南部邊境,距烏恰縣城西南直線距離約100公里左右的山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地震局負責人介紹說,地震發生的區域位于南天山與昆侖山交匯的地質構造帶上,屬地震多發地帶,但人跡罕至。
地震發生后,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黨委、政府立即啟動應急方案,并派出副州長及相關人員組成的救援指揮小組連夜趕赴距地震震中較近的吉根鄉斯姆哈納村查勘災情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
吉根鄉斯姆哈納村共有村民50戶約200人左右。村里仍然有移動通訊信號。據村民介紹,地震時震感強烈,房屋出現裂縫,玻璃破碎,但村民都安好,沒有傷亡,由于缺少公共照明設施,還無法準確統計房屋受損情況。
烏恰縣所處區域位于帕米爾—西昆侖地震帶的北部邊緣,也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帶附近,地質構造復雜。當地地震局專家介紹說,這個地區內新構造運動相當強烈,而且形式多樣,是我國地震活動頻度最高的地區,地震活動十分強烈。
1985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這里出現一個持續22天的小震群。1985年8月23日,烏恰縣與疏附縣交界的托姆洛安山峰東北曾發生7.4級地震。地震造成房屋倒塌3萬余間,67人死亡,200人受傷,烏恰縣城被毀。后在原縣城東北6000米的博魯什地方重建新縣城。1989年10月17日舉行了新城落成典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烏恰全縣總人口42002人。
據統計,自1889年以來的100多年間這一區域發生的7級以上大地震就達7次之多。時間間隔最短6年,最長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