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央日報》9月14日文章,原題:37年前尼克松打開中國大門,他的后代在中國尋找未來
本月4日,中國上海中歐工商學院(CEIBS)的校園內,筆者遇到了來自美國的留學生杜邦·A·尼克松,他多少有一些特別。因為他的大爺爺就是在1972年掀開了“竹幕”,第一次將新中國介紹給西方世界的第37屆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
“如果我不能來到中國這個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最重要作用的國家親身體驗并且學習,那也許會成為我人生中最為后悔的一件事情。”
杜邦·尼克松從美國埃默里大學畢業之后,在智利著名的阿杜波·伊巴裴愛慈(音)大學攻讀MBA學位。而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隨后他又來到中國攻讀MBA學位。留學生尼克松表示:“對于美國人而言,中國現在不是選擇而是必須。”在上個學期,他憑借最為出色的成績獲得了獎學金,他還擔任了2008級學生聯合會的主席職務。他準備在畢業之后繼續留在中國從事環境產業的工作。如果說他的爺爺是為了“和平”而掀開大幕來到中國,那么他自己是為了尋找機會而來到中國。
華盛頓已經十分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的存在。10日上午,在位于華盛頓西部弗吉尼亞州的米歇爾高中的一間教室里,這里的學生們正在學習漢語。這一幕似乎就是在實踐羅杰斯霍丁斯會長吉姆·羅杰斯的話語:“留給孩子們最好的財產就是漢語。”
“我認為我們必須學習漢語。因為中國正在迅速成長為一個能夠與美國比肩的國家。”
科諾·迪南是一位高中三年級學生,在這個學期他第一次申請學習漢語課程。漢語教師雷潔表示:“在6年之前,上漢語課的學生僅有60多人,現在已經增加到了幾乎三倍,達到170人”,“今年學校將再聘請一位漢語教師。”美國的小學、初中以及高中當中學習漢語的學生在2000年時大約為5000多人,去年已經超過了5萬人。
美國政府對于學生學習漢語也進行積極的獎勵。不僅將漢語指定為維護國家安保所必須的5種語言之一,同時對于漢語課進行財政支持。得益于此,中國境內的外國留學生比例出現了變化。中國教育部此前統計的外國留學生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年當中,來自韓國和日本的留學生數量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位。但是去年,共有來自189個國家和地區的22萬名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其中美國學生19914人,第一次超過日本(16733人),排名第二。
美國政壇也并不例外。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于本月9日訪問美國國會,而向他發出邀請的是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考慮到此人在接近20年的從政生涯中一直具有反中傾向,這次發出邀請確實是一項重大變化。
佩洛西議長本人則泰然自若地表示:“并不是我發生了變化,而是我的職位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她認為從前作為一位議員的行動與現在作為眾議院議長的態度必須不同。
美國輿論也同樣如此。以《紐約時報》為例,1981年與中國相關的新聞數量為2123篇,2000年為3189篇,而去年已經達到了4466篇。也就是說美國市民們現在每天都會接收到關于中國的報道。
就像這樣,美國已經完全“陷入”了中國的懷抱,造成這種現象的理由是什么呢?答案可以從貝拉克·奧巴馬的話語中找到。奧巴馬總統出席了7月末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一屆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的開幕式,他當時宣稱:“21世紀將由美中兩個國家所主導。”這句話同時還顯示,美國政府認為美中關系是21世紀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