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5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出口商看到了國內潛力
在全球經濟低迷對中國出口商的海外訂單帶來重大損失時,他們就像浪子回頭一樣回到國內出售產品。然而,出口商們卻難以發現有豐盛的款待來迎接他們回頭。
盡管擁有為一流品牌制造符合國際標準商品的記錄,但很多出口商卻發現很難打入中國國內市場,這是因為國內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缺少本地品牌和不健全的分銷網絡。
長期為西方知名品牌生產襯衫的一家浙江服裝公司最近成立國內男士襯衫品牌。“去年我們走訪了美國和歐洲,看到那里的真實狀況多么糟糕,因此這促使我們把焦點更多地放在國內市場上。”該公司副董事長陳建國(音)說,“我們考慮這樣做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歐美之行最終促使我們決定創建自己的品牌。”
位于上海的零售業咨詢機構通亞公司的首席中國分析師保羅·弗蘭奇說,諸如此類的公司預計會有很多,“這在中國是典型現象,每個人都將這么做,突然之間你會看到有很多襯衫商店,但是你將不會聽說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只有擁有自己品牌的才賣得好。”
中國出口商有充分理由去尋找新的市場來抵消北美和歐洲消費需求的下滑,這兩個地區為他們的需求訂單帶來了重大損失。今年一季度服裝出口同比下降5%,但是這事實上要比第一季度全部出口近20%的下跌幅度小得多。同期的高科技產品出口下降幅度更加劇烈,這迫使電子產品生產商也開始指望國內市場。
中國經濟仍然過于依賴投資和出口,但國內消費需求也在穩步增長。然而,公司在轉向國內市場時卻面臨障礙。北京為鼓勵紡織和電子等產品的出口實施出口退稅,這意味著企業轉向國內時將被迫提高產品價格。此外,商業文化上的差異也使這種轉變顯得很困難。許多企業對在國內市場銷售也保持警惕,擔心知識產權遭盜竊。
盡管存在著種種困難,但是出口商愈加關注國內市場的一個受益者卻是中國的消費者。隨著更多原先銷往西方的產品出現在本國的貨架上,中國的購物者發現現在購買高品質產品時有了更多選擇機會。(作者詹森·薩布勒,陳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