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經濟學家亨里克·米特爾曼在瑞《今日工業》報撰文,駁斥了“中國經濟崩潰論”。主要內容如下:
中國經濟仍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和潛力
自199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從未低于7%,且已持續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過于依賴對西方國家的出口,當前歐美經濟持續低迷,使中國出口陷入疲軟,難以維系自身發展。然而,應該看到的是,全球經濟蕭條確實對中國出口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影響有限,作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的投資仍然強勁。近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80%源自國內市場,投資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個人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中國掌控著自身經濟發展的條件。
中國擁有龐大的金融和貨幣儲備
中國國債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2%,遠低于歐元區國家的91%和美國的107%;外匯儲備高達31811億美元,僅用其20%就足以收購斯德哥爾摩股市所有上市公司。前不久,中國的溫家寶總理表示中國將優化現行的經濟政策,意味著中國將實行更寬松的財政政策,刺激內需,確保7.5%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中國現有的金融和貨幣儲備足以保障上述政策的實施。
勞動力市場競爭力仍將是中國的優勢
有人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和當前的中國經濟相提并論,認為日本經濟增長奇跡的破滅證明,任何一個國家經濟均無法長期保持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發展高峰期已終結。實則不然。當時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有很大差別。日本經濟增長造成工資和物價上漲過快,勞動力競爭力下降,而中國將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在國際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雖然近年來中國工資水平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每年都以10%的幅度上漲,但仍與瑞典這樣的工資水平有很大差距。此外,近10年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始終處于世界首位,這表明中國在勞動力與資金綜合配置和方面優于其他國家。
人民幣升值不能緩解世界經濟不平衡的局面
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近30%,令同期中國經常項目盈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0%下降至2.5%,也使外匯儲備增幅下降,然而這并未緩解世界經濟不平衡的局面。隨著中國繼續逐步可控地升值人民幣,國際社會已不能再視其為貨幣操縱國,施壓迫其升值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