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近期很可能被撤換,因為他此前有反對日本當局“國有化”中國釣魚島的言論。
據日本媒體14日早間報道,日本政府已有意撤換現(xiàn)任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為淡化人事更迭的色彩和影響,可能選擇在今夏的定期人事調整時完成這一更換。
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14日晚在越南河內對媒體表示,15日要召丹羽暫時回國,匯報有關中國的情況。消息稱,丹羽已取消原定16日訪問甘肅省的計劃。
一代商界巨子 七十拜官使華
丹羽宇一郎1939年出生于愛知縣名古屋市,1962年畢業(yè)于名古屋大學法學系,隨后進入日本著名國際商社伊藤忠商事,從一名普通職員做起,為之耕耘一生,竭盡忠誠。1998年,丹羽臨危受命,出任伊藤忠社長。在他任上,公司不但清償了4000億日元的巨額債務,還實現(xiàn)了史上最高的盈利。他在伊藤忠商事成就了輝煌的“丹羽時代”。
“商而優(yōu)則仕”,丹羽2006年成為內閣府經濟財政咨詢會議成員,翌年擔任地方分權改革推進委員會委員長,開始介入日本國家政事。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丹羽被公司派到中國經商。退居二線后,他長年擔任中國多個地方政府的經濟顧問,對中國的政經社會十分了解,堪稱“中國通”。
2009年9月日本民主黨奪得政權,但由于執(zhí)政根基薄弱,執(zhí)政經驗不足,政權運作面臨諸多不順,加之國家經濟備受美歐債務危機陰云籠罩,令其感到有必要改善并加強對華關系,利用中國強大的經濟動力為日本經濟注入新的生機。
這時,長年棲身財界金字塔尖、在對華交往資源與經驗方面有著深厚積累的丹羽得到執(zhí)政者的垂青。
2010年6月17日,丹羽獲當時的菅直人內閣啟用,以71歲高齡成為二戰(zhàn)后首位出自民間的日本駐華大使。
重塑兩國互通 苦心屢遭惡諷
丹羽曾表示,他來中國的任務,就是要推動兩國在經濟領域和民間方面的交流。
在2012年春節(jié)向中國網友發(fā)出的拜年信中,他說,日本與中國有2000多年的悠久交流歷史,也是今后仍將作為永久鄰居而繼續(xù)相處下去的鄰邦,堅信日中雙方今后亦別無選擇地將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他還計劃于今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際,在“青少年交流”、“地方交流”、“文化體育交流”、“草根交流”、“觀光交流”、“經濟交流”、“援助災區(qū)”等廣泛領域,大力開展官方和民間一道參與的紀念活動,促進雙方國民之間的交流,期待兩國在此40年成果積累基礎上邁出深化“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重要一步。
但是,日本駐華大使這個職位責任之重之敏感,并不因為丹羽的年齡而減輕分毫,這是兩國關系的歷史和現(xiàn)實決定的。
他上任之際,正是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時。角色和心態(tài)的轉變把日中關系推入了“轉型期”和“考驗期”。
丹羽來華不久就發(fā)生了“中日撞船事件”。在此過程中,他積極加強對華接觸和溝通,盡力避免中日摩擦與沖突,努力維護中日關系大局,但也因此招來日本國內保守、極端政治勢力的多重批評、攻擊。一些人指責他對中國失之于軟,“近于諂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