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7月1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美國和緬甸的雙邊關系近來快速升溫,引發關注。11日,美國和緬甸正式恢復了大使級外交關系。同一天,美國總統奧巴馬又宣布準許美國公司在緬甸投資。
美國與緬甸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
美國駐緬甸大使德里克·米切爾11號在緬甸首都內比都向緬甸總統吳登盛遞交了國書,他由此成為22年來的第一位美國駐緬甸大使,這也標志著美國與緬甸正式恢復了大使級外交關系。德里克·米切爾此前就擔任美國緬甸事務的特別代表和政策協調員。今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提名德里克擔任駐緬甸大使。
美國自1997年開始對緬甸實施制裁,此后不斷擴大制裁范圍,包括禁止美國公司在緬甸投資,禁止進口所有緬甸產品,凍結一些緬甸金融機構資產,同時限制緬甸政府官員入境等。11號,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將進一步放松對緬甸的經濟制裁,準許美國企業負責任地在緬甸從事投資活動,這其中也包括同意美國企業與緬甸的國有油氣公司進行合作。
不過,投資額超過50萬美元的企業每年要公開在當地的投資細節,包括人權狀況和環境狀況等。奧巴馬同時表示,美國企業仍然不得與緬甸軍方做生意。制裁措施將會繼續適用于軍方擁有的企業,以及破壞改革進程、從事侵犯人權活動和引發民族沖突的個人與團體。奧巴馬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對緬甸進一步政治改革的支持。奧巴馬的這一決定也被看作是對國務卿希拉里此前有關放松對緬甸投資和金融服務方面限制承諾的兌現。
緬美關系半世紀發生戲劇性轉變
半個世紀以來,緬美關系可以說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美國與緬甸于1947年建立外交關系,在1988年緬甸軍方接管政權之后緬美外交官司急轉直下,1990年兩國關系降至待辦級,雙手不在互派大使,隨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對緬甸實施制裁,令緬美關系降至冰點。
2011年3月緬甸開展一系列政治和民主改變,并舉行了國會普選,昂山素紀及其領導的反對黨全國民族聯盟進入國會,這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紛紛改變對緬甸的態度,2011年底,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訪問緬甸,為兩國恢復正式外交關系奠定基礎,之后有關兩國互派大使的消息開始傳出,今年初美方宣布啟動派遣大使程序,目前緬甸政府也已任命常駐聯合國丹瑞擔任駐美大使。
專家:緬甸是美國重返東南亞的棋子
自從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去年底對緬甸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后,美國對緬甸態度的轉變還是很快的,兩國關系也是快速升溫。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郭憲綱分析,美國對于美緬關系改善的考量:一方面為了鼓勵和進一步推動緬甸的進一步改革,為美國"重返東南亞"戰略下好緬甸這步棋:
郭憲綱:美國改善與緬甸的關系主要是美國看到了緬甸國內的政治出現了美國所希望看到的那種變化,在美國重返東南亞的戰略中,緬甸是一個很重要的棋子。因為緬甸在東盟國家中算是一個大國,如果美國與緬甸的關系處理不好,那么美國重返東南亞的這個戰略也就不是完整的,通過與緬甸改善關系使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利益得到了這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