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身邊“尷尬”的禁令
農貿市場上免費贈送的超薄塑料袋,代售點里隨便可買的“無名手機卡”,室內公共場所里趕不走的煙民……回顧有關部門制定頒布的“限塑令”“禁煙令”“手機實名制”等,有的從誕生之日起就沒有真正執行過,有的風光一時就漸漸乏人問津。
究竟是相關部門執行不力,還是禁令本身缺乏可行性?近日,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如此禁令,效果不彰
限塑令:在沈陽市的各大農貿市場上,顏色各異、大小不同的半透明塑料袋隨處可見,單憑外觀和手感就會發現,這塑料袋的厚度并不符合有關規定。
記者在沈陽市南五農產品交易中心里買了三斤蘿卜,攤主習慣性的給蘿卜套了兩個免費的塑料袋,嘴里還說“這袋子太薄,你注意點底部”。
在整個市場走訪中記者看見,幾乎所有顧客都會使用攤位前懸掛著的免費塑料袋。
一位蔬菜銷售商向記者介紹,市場上每天都會有人推車來批發,最便宜的綠色小袋10元能買7捆,一捆40個左右,而大一點的紅色塑料袋10元能買5捆。
禁煙令:日前一個傍晚,在北京東四十條一家餐館內,十幾桌就餐客人中有四五個人在吸煙。盡管餐館墻上貼著醒目的“禁止吸煙”標識,但吸煙者似乎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