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畢業4年的劉彤習慣以忙碌開始新的一天:上午7點半起床,帶上前一天晚上熱好的飯菜,騎10分鐘自行車,上午8點半之前趕到單位開始工作。
這名來自中部農村的女青年,起居范圍是北京四環外一間10平方米屋子,月租1000元。房間沒有客廳,只有一條昏暗的過道,同住的兩名舍友是她在網上發帖招租的。
劉彤的生活狀態是北京市90萬青年流動大學畢業生的縮影。
共青團北京市委“北京青年1%抽樣調查”顯示,85.1%的青年流動大學畢業生租房居住,大約77%的人員存在住房條件較差的情況。此前曾有學者將這部分群體稱為“蟻族”。
在青年流動大學畢業生聚集區域,調研組租房與其同吃同住,并采取入戶分層抽樣和街頭攔訪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調研問卷1200份,收回問卷1150份,其中有效問卷1007份。調研組還召開座談會50多次,面訪6700余人,深訪500人。
盡管一時的處境并不盡如人意,但不少受訪青年流動大學畢業生選擇奮斗和堅守。在他們看來,北京的意義在于,能幫助有夢想的青年實現夢想,給不同階層的青年一份可能性。
19.1%從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其他行業人數比例均低于10%
劉彤在一家航天領域的單位工作,而畢業于另一所高校的靳凡最終選擇了互聯網創業。
2007年,本科畢業的靳凡來到北京闖蕩。“我非常喜歡互聯網行業,當時覺得北京在這方面非常發達,在這兒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網站,做科技互聯網方面的資訊提供。”靳凡說。
他住在南五環每月270元的小平房,“一張床,一個桌子,一個電磁爐,冬天屋內沒有自來水也沒暖氣,洗菜、洗衣服都要去外面”。每天上班都要先坐快速公交再轉地鐵,“晚上經常能在地鐵上睡過站”。
這名非網絡專業出身的年輕人,6年后辭去了這份穩定工作,推出創業產品——一款聚焦TMT(科技、媒體和通信)領域的創業創新自媒體平臺,“當時和我們同時上線的自媒體有很多,和我們一樣關注科技、創業領域的自媒體也不少,競爭激烈是必然的”。
靳凡猜對了這個趨勢。團北京市委調研組報告顯示,北京青年流動大學畢業生的特征之一,是“圍繞高端產業聚集,順應產業發展方向”,在京的青年流動大學畢業生從事最多的行業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19.1%,而其他行業人數比例均低于10%。
這些聚集區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北部和東部的城鄉接合部。調研組發現了3個規律:多數分布在中關村、CBD及綜合商業區等高端服務業密集區域;部分毗鄰高校集中的地區;多數分布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較發達地段。
調研組認為,青年流動大學畢業生的聚集和從業特征,與北京市近年來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有關。北京以科技、文化創新為主的產業發展方向,更多吸納了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流動青年就業,一定程度上逐漸調整流動人口結構。
據調研組統計,這部分群體目前共73.2%畢業于京外高校,68.6%來自農村和鄉鎮。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