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孩子上學后,忙碌起來的不僅只是學生,還有他們的家長。記者調查發現,家長每天要監督孩子完成各項家庭作業,甚至“家庭作業”成為了“家長作業”,這讓許多父母叫苦不迭。
□ 本報記者 牛遠飛
孩子成了作業的“配角”
在濟南一家國企上班的李女士孩子剛上小學四年級。“從孩子上學開始,什么健身、聚會、娛樂統統被拿下了日程表,現在每天下班回來就和孩子‘較勁’,被‘家長作業’完全套牢了。”李女士介紹,老師每天都會把家庭作業掛在網上,內容大致有五六項,她要全程“陪讀”,不僅要下載試卷、讀題、默寫、監督背誦,而且還要逐項簽字,“每天下載作業,我都生怕落下一項,或是該簽字的沒簽字,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孩子會不會受到批評。”
不僅如此,李女士還發現,被要求完成的作業中,有些題確實超出了他們自身的實際學識水平。她告訴記者,有一次老師給學生下達的任務是,以“身邊的趣事”為內容辦一份手抄報,這份手抄報必須以學生手寫文字的形式來制作,報中要有圖畫,在結尾要有總結。對于手抄報的格式,老師也做了具體的要求,包括用四開白紙、分左右兩橫版、左側留裝訂線、上下左右留白等等。這些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屬于“高難度”的作業,到最后一般都由家長一手包辦,孩子卻成為了配角,只是作為旁觀者,“看”完了作業,而不是“做”完作業。
有位姓趙的女士告訴記者,她上小學的女兒許多特殊作業都沒法獨立完成,家長們不得不模仿孩子的思維方式,幫助她或直接“代勞”完成。她憂慮的是,孩子是不是會因此養成依賴心理,從而失去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
家庭作業變為家庭負擔
不僅小學生的家庭作業難做,幼兒園小朋友的家庭作業難度也不小。5歲的子萱上幼兒園大班,父親是濟南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員,媽媽是一名商場營業員。子萱的父親陳先生告訴記者,孩子上了大班,老師布置的手工作業也越來越復雜,很多都不是簡單寫寫畫畫就能完成的。比如續編故事,老師要求打印出來并裝訂成冊,整個故事續編完已經是晚上了,家門口打印的地方早就關門了,只好自己買了臺1000來塊錢的噴墨打印機。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期間,陳先生帶著子萱坐高鐵去南京玩了兩天,也是為了完成一項作業。原來,子萱所在的幼兒園,每逢寒暑假或法定節假日,老師們會借此機會布置作業,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記錄下旅行中的感悟。“近的地方基本都游遍了,每次都讓孩子重復說這幾個地方怕她自卑。可是一趟遠途旅游需要花費我們兩個人一兩個月的工資,真是心疼啊!”陳先生很是發愁,“其實濟南的南部山區,還有植物園、大明湖的景色也不錯。可是別的孩子都是天南海北地玩,只讓女兒上交一篇這樣的游記,未免太寒磣了。”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是家長最重要的作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濟南市某小學數學老師告訴記者,很多時候老師們也很無奈,“如果我不留作業,家長不答應,校長不答應,學校教務處那里也通不過。”他進一步解釋說,如果不留作業,當天的學習效果得不到鞏固,學生的成績就難免受影響。
另一位老師這樣表示:“布置一些特殊作業并非是為難家長,而是希望家長能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比如做節日小報,既可以讓孩子對節日有更深刻的感受并能與同學分享,也能讓家長更好地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同時享受和孩子一起完成作業的過程。她認為:“關鍵是家長要轉變心態,不要將此作為負擔,或者過于急功近利。”
自2011年起,濟南市教育部門在全市范圍內逐步實施“學生課業情況校園公示制度”,學校要利用校園網、公示欄、致家長的公開信等多種形式公示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今年濟南市中小學還將推進作業統籌管理制度,采取“老師布置的作業全批全改”、“嚴禁給家長布置作業”等具體措施。
“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應該符合學生本身的能力,學校也應該設置合理的評價機制,否則就會使孩子的作業流于一種形式。”濟南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張素玲認為,“家長應該更多地承擔學生習慣養成方面的任務,學校不該過多地把作業強加給家長。”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