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各教界長老、貴賓以及法師的僧俗各界好友、弟子、信眾們5日上午前往法鼓山瞻仰法鼓山創辦人圣嚴法師的法體,見法師的最后一面。 (臺灣《聯合晚報》圖片)
中國臺灣網2月6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晚報》5日報道,法鼓山圣嚴法師法體將于8日火化,15日在臺北縣立金山生命園區植存,回歸大地。
臺北縣金山鄉的生命園區,位于法鼓山山門附近,占地約1300余平米,土地由法鼓山捐贈,前年11月啟用后,圣嚴法師的師父東初老和尚的骨灰首先植存于該地。由于植存區非墓地、不分地域、宗教信仰、不立碑、也不祭拜,不會讓人恐懼,是相當環保的一種方式。
法鼓山表示,本月15日上午將把圣嚴法師的骨灰,分裝在5 個宣紙材質的環保紙袋內,分別植入園區竹林內5個地點,每個地點植存的洞直徑約10公分,深約2公尺。一段時日后,因自然作用,讓圣嚴的骨灰自然分解,與大地合而為一、回歸自然,并長伴在師父東初和尚左右。
臺灣宗教界人士表示,植存與樹葬不同,樹葬一般都要選定在某株樹下進行,且往生者骨灰也要有骨灰壇盛裝,如果骨灰壇是一般大理石,就不易分解,如果是玉米材質的骨灰壇,則較易分解,后人日后想要祭拜,只要找樹就得知先人樹葬地點;而植存因無立碑,且分5處植存,就不易找到植存地點。也有部分往生者是將骨灰以拋灑方式進行,不過該方式易遭拋灑地區周邊民眾抗議。
臺北縣殯葬處表示,因環保提倡,風氣開放,往生者使用植存方式者有增加趨勢,但比起傳統的各種葬法,仍屬少數。 (云鵬)
[ 責任編輯:田云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