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11月24日消息 臺灣醫界和衛生主管部門,最近把臺灣近三十年來各地癌癥死亡分布的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繪制了一份“臺灣癌癥死亡率和發生率分布的地圖集”,通過地圖可以清楚了解癌癥發生和地域的關系,提供民眾和專家學者防范癌癥的參考依據。其中,客家族群癌癥死亡率比其它族群都要低。
據港媒報道,這份記錄臺灣近三十年來各地癌癥分布的地圖集,詳細描繪出全臺各地的癌癥死亡率和發生率分布。該調查報告顯示,臺南縣北門鄉,癌癥死亡率高居全臺之冠,其中膀胱癌和皮膚癌的發生率,比其它地區高出十多倍。研究學者表示,這和當地居民長期飲用含有“砷”的井水有關,因為砷會引起體內發炎反應和氧化壓力升高,使得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升高。
至于新竹寶山鄉的癌癥死亡率,則是全臺最低,這個地區的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客家族群罹患肝癌、肺癌和口腔癌的發生率,都比其它族群低,是否和遺傳基因或飲食習慣有關,專家還要進一步研究。
這份調查還顯示,臺灣男性癌癥死亡的比率高于女性,經過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關心自身健康是主因。而不論男女,五十歲以后患癌癥死亡的比率開始攀升,不良生活習慣占了五成決定因素,值得重視和防范。(言恒)
[ 責任編輯: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