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五個統籌”的規律性認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五個“必須統籌”的規律性認識,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經濟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論斷,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既是對以往經濟實踐的總結,也是對今后經濟工作的指引,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回顧2024年,中國經濟頂風破浪、穩中有進,持續向好態勢不斷鞏固,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前行的步伐更加堅實。圖為2024年12月11日,國家重大工程黃茅?绾Mǖ勒酵ㄜ嚭,車輛行駛在黃茅海大橋上。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作用就越有效。因此,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就是要不斷建設法治經濟、信用經濟,完善市場規則并帶頭遵守規則,著力矯正市場失靈,規范競爭秩序,使全國統一大市場成為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的大舞臺。有所不為,就是要防止對微觀主體活動的不當干預,不搞地方保護主義和自我小循環。
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我國產業體系完整,供給能力超強,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貨物出口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但當前我國內需不足,外需受到國際上很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影響,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必須要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促進供求平衡。一方面,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進有退、有增有減、有保有壓,增強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平衡性。另一方面,要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之舉,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這樣才能夯實做大國內大循環,更好帶動和引領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培育壯大數智結合、綠色低碳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同時,農業、制造業、服務業是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和沃土,要加快運用先進技術、前沿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推動新舊發展動能平穩接續轉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
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家底厚實了,積累了規模巨大的資產,也形成了較大規模負債。推動經濟發展,需要拓寬視野,打開思路,對各種存量資源要心中有數,統籌加強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善于通過盤活存量來帶動增量。要持續推動產業園區“騰籠換鳥”,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減輕利息負擔,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央行再貸款資金收購和處置存量商品房,各類產業園區要盤活存量閑置低效土地,等等?勺龅奈恼潞芏唷⒖赏诘臐摿艽,這樣就能夠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我國具有巨大經濟體量、市場容量和產業配套能力,能夠為提升質量、做優做強創造有利條件。大,本身也是一種強。中國式現代化對經濟發展的質量、結構、規模有很高的要求,我國發展的任務還很重。要堅持以質取勝和發揮規模效應相統一,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和領先技術,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