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與共繪就多彩亞洲
璀璨的亞洲文明交流互鑒,曾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今天,如何增添亞洲文明發展動力、激活亞洲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激發人們創新創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走入不同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長,啟發自己的思維。”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文化和旅游部主辦文化旅游與人民交往分論壇、亞洲文化旅游展及相關配套活動,成為激發亞洲文明創新創造活力的有益探索。
“旅游是交流互鑒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六大分論壇之一,文化旅游與人民交往分論壇吸引了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00余名中外嘉賓。大家各抒己見,希望匯聚各方智慧與共識,用文化和旅游合力推動人民交往、文明互鑒。
“亞洲旅游發展對推動人民往來、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功不可沒。”中國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在論壇上指出,持續繁榮的旅游消費,不僅有力拉動了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還有效擴大了目的地國家的餐飲、住宿、交通、商業、文化休閑等行業的市場基礎。2017年,亞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游業,對當地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高出全球平均水平。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泰國前副總理、泰中文化促進委員會主席披尼·扎祿頌巴表示,“旅游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不到長城就無法體會到它的巍峨雄壯,更不會了解到它的歷史背景,不能感受到中國人民的頑強毅力。只有登上長城,才能真正知道它為什么會成為中國的符號、成為世界文明的象征。”
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提到曾訪問過埃及的盧克索神廟,這讓埃及學者穆罕默德·侯薩姆非常激動。“盧克索地區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感謝習近平主席介紹埃及這一重要旅游目的地。習主席說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這讓人印象深刻。只有交流互鑒,古老的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穆罕默德·侯薩姆說。
“一帶一路也是文化繁榮之路”
印度舞蹈家查特吉近年來欣喜地發現,印度民族舞蹈已經走進了中國百姓家,擁有雄厚的粉絲群體。“這樣的交流讓兩國民心更近、理解更深,當然也為印度旅游業帶來了勃勃生機——大批喜愛印度風情、印度文化的中國游客來到印度。文化交流的好處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查特吉對本報記者表示。
2018年,中國國內居民出境超過1.6億人次,入境游客超過1.4億人次。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演講中進一步提出,中國愿同各國實施亞洲旅游促進計劃,為促進亞洲經濟發展、增進亞洲人民友誼貢獻更大力量。這更讓各國看到了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決心。
“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中國正成為這些理念的重要實踐者。”伊朗藝術研究院駐華代表何飛深有感觸地說,他非常贊同習近平主席強調的“海納百川”精神。亞洲乃至世界各國都應以廣闊的胸懷接受別人的文化,也要嘗試把自己的文化展示出去,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我必須再次感謝‘一帶一路’倡議,它對柬埔寨來說不僅是經濟發展之路,更是文化繁榮之路。” 柬埔寨文化藝術大臣彭薩格娜說,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小型企業的活力越來越足,年輕一代振興民族文化的意愿也越發強烈。“中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主張和實踐,為亞洲各國弘揚民族文化、加強互聯互通創造了機遇。”
“文旅交流推動文明對話再上新臺階”
亞洲文明源遠流長,有廣闊的挖掘開發空間。亞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占世界1/3的陸地上居住著全球2/3的人口,47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星羅棋布。亞洲擁有550項世界文化遺產和近25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亞洲人口紅利為旅游發展提供了龐大的潛在客源市場。
“旅游是加強文化合作最直接的手段,可以消除認知壁壘,強化地區政治互信,推動民間交往交流,促進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老撾新聞文化旅游部部長波顯坎·馮達拉介紹,老中兩國簽署了構建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其中對推動人文交流與旅游進行了詳細闡述,未來老中文旅合作值得期待。“亞洲需要更多這樣的多邊倡議和合作框架,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尼泊爾學院院長耿伽·烏普萊蒂認為,文旅合作是跨產業、跨民族、多層次的,各國應積極構建政策協調對接機制,共同制定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政策,促進文化和旅游市場的深度對接,以文化和旅游的合力推動亞洲文明對話邁上新臺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做好文化旅游產業對人文交流是極大的促進。”蒙古國旅游聯盟主席鋼特木爾認為,隨著亞洲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在游客對旅游品質更加重視,這就對行業整體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豐富和提升旅游產品中文化的元素和緯度。亞洲各國應通過深化產業合作,實現資源循環持續,為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鋪路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