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中國高考成績是“搶生源”?劍橋校長發聲
劍橋校長:接受中國高考成績不是“搶生源”,有其他底線指標
“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一事近日經媒體報道后引發廣泛關注。3月25日,劍橋大學官微發表聲明稱:承認中國高考成績并不是劍橋新聞,已執行數年。
3月24日,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圖普在北大發表《焦慮時代的全球大學》的主題演講,現場,他還就劍橋大學接受中國高考成績作出回應。
“我們之所以接受高考的結果,是因為我們希望使用盡可能多的信息來衡量劍橋大學的申請者,但高考的結果并不是唯一的參考指標。” 斯蒂芬·圖普表示。
高考結果并非唯一指標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劍橋大學官網了解到,接受高考成績并非新的消息,早在2018年9月,該網站就曾發布信息,表示中國高考是劍橋認可的考試,但一般而言需要考生成績達到所在省名次排名前0.1%。
除此之外,劍橋大學還鼓勵申請者取得更多的資質,比如奧賽、SATI或者II等。
對此,斯蒂芬·圖普解釋,雖然接受中國高考成績,但高考的結果并不是唯一的參考指標。
“在這個(錄取)過程中,我們還有很多其他底線的指標。在我們的系統里,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全面的分析,這個學生是否有成功的能力,但這不是指他/她聰明或是不聰明,而是分析,在我們的體系中他是否有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他表示。
斯蒂芬·圖普說:“我們會進一步鼓勵推動學生,讓他在我們的體系中獲得最大發展,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在我們的面試里,推薦信里,還有導師的匹配上,都會有這方面考慮。其實高考只是我們最終衡量是否錄取的指標之一。”
是否“搶生源“:大學間必須要協作
劍橋大學接受高考成績,是否意味著已經盯上中國優秀學生,和清華北大等國內名校競爭搶生源?
對此,斯蒂芬·圖普解釋:“就一般意義上的競爭而言,面臨問題的時候,僅僅靠大學之間的競爭是不行的,必須要進行協作。我們也看到,大學之間有非常多的接觸和合作,比如在實驗室,在各個不同的學科之間。”
“特別是,我覺得我們在一些大的發現、大的突破上(合作)要更進一步,沒有什么(人或機構)可以把這些功勞據為己有,所有的這些(成就)都是合作所取得的,多人的成果、成績彼此疊加才能最終實現(目標)。” 斯蒂芬·圖普說。
他特別提到諾貝爾獎的表彰模式,認為“諾貝爾獎這樣的模式其實并不是一個助力于科學發展的很好的模式”。
“因為它似乎只表彰一到兩個人,似乎只有這一到兩個人使得科學發生巨大變化,但我們要知道在這背后是一個團隊的力量,應當去表彰這個團隊。” 斯蒂芬·圖普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