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在行動】都勻市:產業發展與易地扶貧搬遷共融共生
“知足了!”這是都勻市墨沖鎮易地搬遷戶韋國釗對記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今年初,韋國釗一家從白頭村搬到了墨沖鎮布依城移民安置點。
“沒想到搬家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有了新工作,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得到了解決。”韋國釗笑著說,自己以前在浙江打工,回來后政府不僅讓他們一家住進新居,給自己安排了工作,還貼心地為他們準備了價值上萬元的“大禮包”——床、衣柜、沙發、電視、廚具等物品,讓他們輕松拎包入住。
搬出深山,住進新家,過上新生活。近年來,都勻市“以區位優勢確定安置點、以資源稟賦確定安置類型、以就業崗位確定搬遷規模”原則,探索出產城融合安置型、城鎮安置型、茶旅結合安置型、中心村安置型4種安置方式,依托周邊產業,采取“先就業后搬遷”“1+N”多元化就業、“N+旅游”等模式,加強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使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會發展、能致富”。
7月20日,“脫貧攻堅在行動·同步小康看貴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都勻市,探索都勻市如何將產業發展與易地扶貧搬遷共融共生,助力脫貧攻堅。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標”
臨近中午,驕陽似火,在都勻金恒星移民安置小區,搬遷到這的老人龔繼魁正和老伴坐在陽臺邊乘涼。
“現在居住環境好了,女兒在這邊做買賣,一家人都在一起。”龔繼魁說,從毛尖鎮搬過來后,女兒龔友云便在小區臨時搭建的農貿市場做起了餐飲生意。
在外務工十幾年的龔友云搬到金恒星后沒有再出遠門,在搬來前,她就已經在社區的幫助下開始謀劃創業。她告訴記者:“父母年事已高,我得回來照顧他們,雖然現在生意不算好,但能解決生活問題,等小區人多了,生意會一天天好起來的。”盤算著未來,龔友云滿懷希望。
得益于都勻“先就業、后搬遷”“以崗定搬、因崗定人”的易地搬遷扶貧模式,許多和龔友云一樣常年在外務工的搬遷農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不僅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子女,也不用再離鄉背井四處漂泊。
不同于傳統的移民搬遷,都勻市易地搬遷扶貧的最大特點在于依托產業搬遷,積極解決搬遷農戶的后顧之憂。
據介紹,金恒星依托金恒星·浙商建材城落實移民就業保障,建材城已簽約商戶400余家,可容納工作崗位3000個以上,可為搬遷農戶每戶提供2個以上的工作崗位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安置點距市中心6公里,半徑3公里內有沙包堡中心完全小學、都勻二中、四一四醫院、沙包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
在搬遷過程中,有技術的農戶,可直接實現就業,沒有技術的群眾,通過培訓實現就業。
從歸蘭水族鄉翁降村搬到金恒星移民安置小區的韋佩鼎,以前到處打零工,受都勻市“先就業后搬遷”政策吸引,他已經在出租車公司上班了。他說,現在大家都安心地在城里住了下來。
都勻市將金恒星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群眾的就業需求與建材城企業用工需求相結合,形成移民就近就業、企業用工充足的良好格局。在這里,企業為群眾解決了現實的生存問題,移民安置點為企業解決了用工和工人的住房問題,使移民戶與企業相融共生、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移民搬遷新路。
多元化就業促進增收
走進墨沖鎮良畝村良畝大壩,一條小河蜿蜒流過,岸邊柳樹成行,河對面,蔬菜成片,瓜果飄香。
這里正是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都勻市保供蔬菜基地”。園區自建設以來,初步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集生產、加工、銷售、儲運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園區種植茄子、辣椒、黃瓜、西紅柿等無公害蔬菜上千畝,帶動周邊村寨近1800戶農戶進行科技規范化種植。基地的蔬菜銷往貴陽、廣州等地,帶富了一方百姓。
記者了解到,為做好移民搬遷后續工作,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下、能致富”,都勻市以墨沖鎮為試點,探索發展蔬菜產業助推搬遷農戶增收。
據了解,為加快推進墨沖鎮易地搬遷扶貧后續農業產業發展,增強易地搬遷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墨沖鎮采取"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通過都勻良畝道芬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墨沖鎮良畝村以土地流轉的形式連片開發建成1200余畝的蔬菜產業核心示范園,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積極吸收貧困戶及易地搬遷扶貧戶務工,增加其家庭經濟收入。
與此同時,墨沖鎮協同推進搬遷農戶自主創業(如開商店、產品加工銷售)、就近就業(農民工創業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廠礦就業)、農旅興業(現代農業觀光園就業)等,形成了“1+N”的多元化就業模式。
墨沖鎮的變化是都勻市依托城鎮化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都勻市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實現“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的就地就近城鎮化,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共融共生,既擴大了城市人口規模又極大地改善了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
產業鏈成貧困戶“增收鏈”
走進都勻市毛尖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棟棟3層別墅小樓并排而立,村衛生室、服務中心、健身場所等公共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毛尖鎮坪陽村支書劉軍告訴記者,安置點針對全域旅游的發展趨勢和遠景,采取“全域旅游+安置小區”的建設模式,積極把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建成美麗鄉村示范點、鄉村旅游點,打造集茶旅結合、毛尖文化、特色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茶旅一條街”,借助旅游發展帶動安置居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毛尖鎮打破傳統農業模式,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體系,以其廣闊茶園和優美自然景觀為生態基底,聚合旅游發展要素,創新旅游扶貧新模式,進一步擴大農村百姓的就業渠道和收入水平,探索出一條依靠“青山綠水"的致富路。
以坪陽村為例,該村通過對轄區毛尖茶莊、高寨水庫管理站、供銷社茶場等5個停車場進行統一管理,在環湖路周邊建設53個垂釣點;在922縣道觀景臺建仿古屋,支持群眾發展旅游服務業,將貧困群眾組建成保潔隊,對村寨、村組道路、公廁、總陽寨、高寨水庫等景點進行保潔,增加搬入貧困戶收入。
脫貧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都勻市根據全市資源稟賦,找準特色,以產業扶貧為抓手,激活脫貧發展的內生動力,帶領農民脫貧致富。
都勻市以綠色經濟為導向,立足"四型產業"和市場需求,突出自身資源稟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毛尖茶、海花草、保供蔬菜、優質大米、養牛、養雞等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種養殖等山地農產品加工業,茶旅融合、水文結合、高山峽谷等山地特色旅游業,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讓產業鏈變成貧困戶的“增收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