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跨年示威因何而起?又會如何收場?
1月2日,伊朗多個城市的抗議活動已持續近一周,已造成20多人喪生。美國總統特朗普連發6條推特,稱伊朗“到了做出改變的時候”。伊朗總統魯哈尼則迅速懟了回去,直指特朗普“沒有權利同情伊朗人”。伊朗到底發生了什么?它與美國的恩怨在新一年又將如何演繹?
抗議不全為雞蛋漲價
乍看之下,此次肇始于伊朗東部圣城馬什哈德的示威,罪魁禍首似乎是雞蛋——游行最初因民眾上街抗議雞蛋漲價引發,但實際原因卻更為復雜。
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表示,示威出于經濟因素,也與伊朗國內強硬派與改革派的斗爭有關,且不排除西方施加影響的可能。
具體而言,伊朗伊斯蘭革命結束近40年來,伊朗雖成為中東有影響力的大國,但民生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為示威爆發埋下種子。尤其在伊核問題全面協議簽署后,民眾對魯哈尼政府改善經濟抱有期待。但兩年多過去,老百姓沒有看到生活有太大起色——通脹率達到兩位數,年輕人失業率近三成,這些都成為示威的導火索。
其次,由于馬什哈德是伊朗保守派重鎮,因此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此次示威是伊朗強硬派精心策劃、試圖削弱魯哈尼的行動。去年5月大選中,魯哈尼擊敗保守派宗教人士萊希連任,后者正是馬什哈德地區重要的宗教領袖。然而,令強硬派始料未及的是,抗議活動超出他們的控制:游行由抗議經濟狀況演變為對伊朗政教合一制度、中東政策的攻擊,并迅速蔓延至全國多地。
最后,美國始終沒有放棄對伊朗滲透、搞顏色革命的圖謀。美聯社報道,示威發生后,伊朗采取限制社交媒體的做法。可以預料,西方媒體接下來會繼續借題發揮,炒作此事并對伊朗施加壓力。
有分析人士指出,伊朗的經濟困境也與其對外政策有關。作為中東什葉派大國,伊朗與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陣營展開對抗,持續支持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政府、也門胡塞武裝和黎巴嫩真主黨,包括向這些什葉派政治力量免費提供石油。有報道稱,伊朗每年向巴沙爾政府提供數十億美元經濟援助。這一政策雖有利于增強伊朗在中東的政治影響力,但加重了國家的經濟負擔。特別是近幾年國際油價下跌和國際制裁致使伊朗財政收入減少,魯哈尼政府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因此示威者不滿伊朗在鄰國投入巨大資源,拖累國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