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精氣神” 建強好班子
2014年,退伍后一直在機關工作的董健主動請纓,自愿成為一名下派干部,到農村去發光發熱。
距太湖縣城近百公里的百里鎮大竹村,是一個典型的深山區貧困村,全村431戶1816人,其中,貧困戶97戶349人。在大竹村,說起第一書記董健,村民無不交口稱贊。初到大竹這個地處深山的貧困村,雖然條件艱苦、村部陳舊,董健只能擠在一間不到30平米的房間里辦公、住宿、燒飯,可他像菊花容易適應土壤一樣,很快就適應了環境,立即著手開展工作。面對黨支部軟弱渙散、村兩委班子都是剛換屆后上任的“新兵”、老百姓的埋怨多等現狀,談發展,簡直就是一句空話。
班子有活力,發展就有動力。走訪調研中,董健發現村“兩委”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戰斗力,村干部引領發展能力不強,群眾對村干部不信任,是制約大竹村發展的最大因素。董健把筑牢戰斗堡壘、激發黨員干部干事熱情放在首位。剛到村里,他就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廣泛聽取意見建議,集思廣益謀發展。建立村干部“日簽到、周例會、月總結”工作制度,提出“自律、規范、公正、透明”工作要求,規范“4+2”工作方法,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增加工作透明度。
一年來,村里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大會4次,“兩委”會、組長會、項目理事會等各種會議80多次,為村民上黨課2次,為全鎮黨員干部上黨課1次,組織黨員參加環境整治義務勞動2次。有效提升了村兩委班子的“精氣神”,將大家緊緊擰成一股繩。
通過各項制度的建立,他讓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也激發了村民參與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把原來村干部幾個人干的事,變成了全村百姓群策群力辦大事。在抓好班子建設的同時,他逐步完善“三會一課”等制度,經常給“兩委”干部和黨員、組長講課,幫助他們解放思想、學習政策、提振信心。
強村富民 栽下“致富花”
風正好揚帆!要如期完成精準脫貧任務,就必須找到一條幫助貧困戶脫貧、集體增收的好路子。董健帶著村兩委一班人在征詢村民意見、赴黃山考察的基礎上,撰寫了《大竹村貧困原因和脫貧對策》,制定了《大竹村三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把貢菊列入村主導產業之一。
他經過多次考察后引進黃山貢菊項目,先由村集體引領示范、村干部帶頭發展,首批10畝貢菊長勢良好。2016年將帶動種植大戶、周邊農戶發展貢菊50畝。同時,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提供種苗,發放農藥、化肥補貼,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幫扶、資金扶持、集中收購,走“貢菊強村富民”之路。
有了前景可觀的產業,董健心里想的還是如何把貧困戶集中到產業鏈上來,讓他們能脫貧致富。
貧困戶劉小東靠低保和做點莊稼維持生活,沒什么手藝,自身發展能力不足。董健多次上門幫他想辦法,建議他以小額信貸的5萬元入股合作社,并到貢菊基地上去做工。
像劉小東這樣入股合作社的貧困戶,該村還有好幾戶。此外,基地上還為部分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據初步統計,這些貧困戶通過分紅或勞務實現增收,每戶可增收1-2萬元。
一花引來百花香。在貢菊芬芳之時,該村積極培育種養殖大戶,瓜蔞、百合、茶葉、油茶、毛竹等產業也呈旺盛之勢,由安徽省儲備局幫扶和扶貧項目共建的60KW光伏電站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6萬元左右。與此同時,在董健和村兩委一班人的爭取下,一批制約發展的交通、水利等難題一一得以解決。三年來,陳嶺路、杜口路、劉嶺路等水泥路相繼暢通,村民出行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人飲工程水源井修復,1200人的安全飲水有了著落;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項目實施,越來越多的村民住進了敞亮房;村級為民服務中心、村民活動廣場落成,村民辦事方便了、跑路少了……
如今,大竹村雖然還處在精準脫貧的攻堅期,但許多變化卻在悄然地發生著:干部心齊了,老百姓把心思放在了發展上,路通了,燈亮了,水干凈了,垃圾少了,產業發展了,環境變美了,更重要的是干群心靈相通、群策群力干事創業的氛圍濃起來了。這一點一滴背后,凝聚的是董健和村兩委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
“引領群賢務實忙,辛廉理政妥樁樁。扶貧戶戶拋貧困,致富家家漸富強。飲灌交通圓竹夢,改搬環保現陽光。煩心瑣事尋常事,善化難關繡靚邦。”三年過去了,董健即將回到自己新的工作崗位上。董健說,“作為一名下派干部,一名黨員,只要群眾需要我,我就要和他們在一起。只有身入心入,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