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中國新名片】
“大飛機”翱翔,“墨子號”升空,“蛟龍號”探海,“復興號”馳騁;中國路四通八達,中國橋飛架南北,京南大地上的新機場,猶如鳳凰般展翅欲飛……
在砥礪奮進的五年里,一張張中國新名片驚艷世界。在這些新名片的背后,有著一群可愛又可敬的人,奉獻著他們的青春、智慧和汗水。
6月的清晨,陽光照耀下的伶仃洋面,碧波蕩漾,浩浩湯湯。
記者跟隨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經理林鳴,乘坐“振交四號”船前往正在施工中的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
7年里,林鳴不知道多少次來到工程現場,早已習慣了乘船的顛簸。平時,他經常會茶飯不思、睡眠不好,腦海里全是工程遇到的挑戰,就連跑步時思考的也是工程,“這些挑戰逼著我們進行創新,甚至是在痛苦之下進行創新”。
在林鳴的帶領下,一個大部分由“80后”組成的團隊,夜以繼日、攻堅克難,在6.7公里長的島隧工程中,集成了幾百個創新專利,創造了“海底穿針”“海底繡花”等多個工程奇跡。
他們堅守著、探索著,日復日、年復年,與船,與海,與隧道,與人工島相伴。茫茫伶仃洋上,他們書寫著讓人難忘的故事。
來自云南大理的張怡戈,是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一工區副經理。從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成島至今,他已經在島上工作生活6年了,平時就住在島上的集裝箱里。6年里,他只回過一次云南老家。他說:“小孩今年上一年級了,我很想他,但在外面干工程就要放棄一些東西。”
楊永宏是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經理部的一名副總工程師。他告訴記者,每當回想起來,大橋就像他和“戰友”們培養的孩子一樣,這里的每個細節、每次喜悅、每場辛酸,都讓他們銘記于心,化作一筆筆財富。有時,他們也流下眼淚,但更多的是成功后流下的幸福眼淚。
林巍、冀晉、林彥臣、劉經國、陳立通……在這個年輕的團隊中,有的剛畢業不久就來到這里,一干就是好幾年。“我們最大限度做到最好,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心里都有底氣。”冀晉說。
在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施工現場,記者遇到了64歲的日本專家花田幸生。他參與了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全程,對港珠澳大橋以及中國橋隧建設水平由衷感佩。在交談中,他曾多次伸出大拇指,稱贊說“No.1”。在他看來,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師團隊充滿活力、充滿希望,“和他們合作相處讓人覺得很愉快”。
的確如此,讓人稱贊的不僅是中國的超級工程,還有超級工程背后的團隊,那群可愛又可敬的人。
5月5日,承載著幾十年航空夢想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引起世界矚目。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說,飛機設計研制是一項科技攻堅的大型工程,中國商飛公司團隊實現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涉及氣動技術、新材料、強度設計等,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被譽為“天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項目,由最初不到5人的研究小組發展到上百人團隊,凝聚了國內100多家參建單位的力量,在口徑、靈敏度、分辨率、巡星速度等關鍵指標上超越國外同類望遠鏡,實現了大科學工程由跟蹤模仿到集成創新的跨越。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和他的團隊,懷揣“核電強國夢”,通過自主創新打響了中國核電的品牌;“長征”“神舟”“嫦娥”“北斗”背后的團隊,探索太空,彰顯了中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力量……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每一張中國新名片的背后,都有勤奮、創新、合作的團隊,他們在各個領域創新突破,實現跨越發展,甚至進入“無人區”,成為世界引領者。他們,是一群可愛又可敬的人。
(本報記者 劉坤)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