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走訪,用筆記錄,用心還原……2017年2月16日至21日,天津市委網信辦組織全市網絡媒體開展了“溫暖中國·2017”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前沿”新聞編輯也有幸參與其中,以此為契機深入到各行各業的基層群眾當中,傾聽每一個平凡的故事,感受不一樣的生命溫度。
走基層,感知文化傳承
此次走基層活動啟動時,春節剛剛過去。首日行程中,采訪團就來到了“年畫之鄉”——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探尋這里的文化傳承。
與春節期間張燈結彩的景象不同,此時的楊柳青古鎮顯得有些“冷清”。在京杭大運河邊,一家“玉成號”畫莊的招牌格外醒目。走進作坊,就看到一位老人正站在墻壁前,對著一幅年畫彩繪做最后潤色,而一旁則排滿了剛剛完成彩繪的年畫掛板。這位老人,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柳青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先生,他是楊柳青鎮“玉成號”畫莊的第六代傳人,他與姐弟幾人從小受祖輩熏陶,傳承下了年畫的制作工藝。
霍慶順最擅長的就是彩繪,他的兩個姐姐都是十幾歲就開始學習彩繪,現在已是70多歲的老人,仍在專門研究和制作彩繪這道工序。他說,楊柳青年畫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鉆研,足夠一個技師學上一生。
如何讓年畫這門傳統藝術傳承下去,尤其是讓年輕人掌握這門制作技藝,是霍慶順思考最多的問題,他說,只要有年輕人喜歡,無論是誰他都愿意傳授。霍慶順回憶,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的幫助下,他父親的畫社里請來了很多連環畫作家,一起創作了很多反映新時代的新作品。而現在,霍慶順和他的子女們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同時,也在不斷努力試圖繼續創新年畫。
作為普通百姓,我們通常把購買年畫當做一種民間習俗,圖一個“年味”。而通過這次走訪,傾聽傳承人講述年畫的故事,我才體會到,比起畫像人物本身,年畫中表達的故事和蘊含的哲理才是精髓,工藝的傳授和文化的傳承也顯得更加珍貴。
走基層,感受發展成果
除了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如今,都市農業、新能源、智能制造、創新創業等都成為了天津發展的“絕招”。
在天津于家堡雙創示范基地有一家中鋼科德孵化器,其中一家入駐企業零氪科技(天津)的負責人王通告訴“前沿”新聞編輯,“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決定在濱海新區買房了,以后就打算在這兒扎根了”。零氪科技是一家主攻醫療大數據平臺研發的企業,幾個月前剛剛從北京中關村搬到天津,王通說,搬到天津后,公司員工待遇水平與在北京一樣,于家堡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又完備。對于未來,這位公司主管說,以后這里就是他創業和生活的主要戰場了。
過去三年時間里,京津冀“擼起袖子加油干”,三地協同發展成了大勢所趨,對天津而言,更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而能夠吸引優質企業和高端人才入駐的,并非只有走在發展前沿的濱海新區。在天津市寶坻區,還有一座京津中關村科技城。
說起寶坻,總是首先想到當地特色的都市農業和京東大鼓等傳統文化產品,這一次,跟著采訪團來到這里,我們也見到了寶坻區科技發展方面的新成果。在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北京大學京津科技園項目負責人杜元平告訴我們,自正式運營以來,天津北大科技園眾創空間已吸納了20多個大學生創業項目,包括30多個創業團隊,累計孵化企業也有近50家。正是這些新鮮的項目、年輕的面孔,為寶坻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而這些活力,只有拋開書面材料,走到基層一線,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走基層,感悟媒體責任
連續四天的參觀、采訪,每天一早采訪團就集合啟程,每個點位的采訪結束后就馬上趕往下一個點位,每天的行程結束時已近傍晚,而行程的結束并不代表工作的結束,采訪團的成員還要整理采訪素材連夜寫稿。忙碌,卻收獲良多。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在這次采訪中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不同行業、不同身份,但他們都是普羅大眾的一員,他們都懷有自己對生活的理想。
“走轉改”,就是讓我們這些年輕的新聞工作者能夠沉下心來、走出去,去感受鮮活的新聞事件,努力寫出有溫度的新聞作品。這不是一時的形式主義,而是每一個媒體人需要承擔的時代責任。通過本次活動,我認識到,我們應當在今后的新聞報道工作中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寫出更多、更好、更正能量、更接地氣的新聞作品。(前沿新聞編輯謝鳴馳)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