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國家統計局發布統計公報,經初步核算,中國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以公報中的去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4735萬人計算,人均GDP約為35000元。
北京市統計局年初披露的數據顯示,按常住人口算,去年全市人均GDP達80394元,折合12447美元。這一數據被認為已達到中上等國家水平,接近富裕國家。但與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相比,北京的人均GDP依然落后很多。另一方面,北京人均GDP數據超出全國人均GDP一倍多,超過多數省份,城鄉以及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明顯。這種差異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
人均GDP的增長意味著什么?作為普通人是否感受到了這種增長?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GDP成分有哪些區別和優劣?如何改進GDP的增長模式,提升增長質量并縮小地區差異?
北京三產結構較理想
按世行劃分標準,北京已達到中上等國家水平,接近富裕國家,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75.7%,與發達國家類似。
今年1月中旬,北京市統計局率先披露了2011年全市人均GDP水平。按常住人口算,全市人均GDP達到80394元,折合12447美元。市統計局副局長于秀琴表示,按世界銀行劃分各國貧富程度的標準,北京已經達到中上等國家水平,接近富裕國家。
2010年世界銀行對不同國家收入水平有個分組標準:按人均GNI(國民總收入)計算,1005美元以下是低收入國家;1006-3975美元是中等偏下水平;3976-12275美元是中等偏上水平;12276美元以上為富裕國家。
“世界銀行是按GNI計算,我們是按GDP計算,國內外要素收入略有差別,但可用來大致參考富裕程度。”于秀琴解釋。
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一般會看人均GDP指標。因為特殊的經濟地位和城市定位,從全國來看,北京地區的經濟在產業鏈和附加值方面都處于較高的水平。但在全球的舞臺,北京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北京GDP突破1.6萬億元,全年經濟增速達8.1%。初步預計,去年北京的服務業總量超過1.2萬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75.7%。去年服務業貢獻地方財政收入達85%以上。
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是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在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約為60%-80%的水平,我國第三產業相對落后。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占整個GDP的比重為43.1%,低于第二產業3個百分點。
北京的三產結構比例總體上比較理想。北京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認為,北京產業結構走在全國前列,是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北京是首都,核心職能是服務,因此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但與其他國際大都市存在梯度差異。
與國際大都市有差距
機構報告稱,無論是人均GDP還是勞動生產率,北京還落后一大截,人均GDP是東京的1/17、紐約的1/8和倫敦的1/7。
社科院此前發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金融危機并沒有動搖全球城市競爭力基本格局,2010年紐約、倫敦、東京依然位列全球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前三甲,北京位列第66名。報告稱全球聯系和科技創新是影響全球城市競爭力最為關鍵的因素。
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去年年中發布報告稱,無論是人均GDP還是勞動生產率,北京都落后一大截。北京人均GDP是東京的1/17、紐約的1/8和倫敦的1/7。
“一、二、三產是很粗的劃分方式,第三產業里包含很細的結構分析,第三產業可能是高知識、高科技的,也可能是低智力,低效率的。”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說。
劉煜輝也指出,一、二、三產的劃分方式不能敏感對應價值鏈的高低,第三產業中包含的行業種類非常廣,不僅有消費領域,還有生產和流通領域。第三產業不同行業的附加值差異非常顯著。
“紐約是全球金融中心,金融業是第三產業中附加值最高的行業之一”。劉煜輝說。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的第三產業為1.06萬億元,其中金融業1864億元,而批發零售業高于金融業為1889億元,其他服務業4813億元,房地產業為1006億元。
趙弘認為,北京與國際大都市的差距在于附加值高的高端產業發展不充分,產業盈利能力不強。
“紐約在全球配置資源,北京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這種差距體現在產業的結構水平、高端產業的比重,產業的增值和盈利能力等方方面面。”趙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