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天津會議9日閉幕,會議基本達到預期效果,中國談判代表團表現出的開放、自信和有底氣,給與會媒體和談判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9日下午,在會議閉幕前中國代表團舉行的最后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說:“中國一直主張談判的進程公開透明,不僅代表團之間、談判代表之間應公開透明,而且還包括代表團、談判代表和談判進程對媒體、非政府組織的公開透明,所以一開始中國就愿意與媒體進行溝通交流,這對于增強談判進程的對外透明度十分重要。”
為期6天的會議中,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以及中方態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中國代表團舉行了多場新聞發布會和聯合采訪等活動。多位參加采訪的境外媒體記者表示,中國政府在這次會議上表現出一種開放、靈活、主動的姿態,顯得越來越自信和有底氣,將提問機會更多留給外國媒體,也令人印象深刻。
在4日舉行的中國代表團首次新聞發布會上,因提問者過多,半小時的發布會最后延至一小時。臨近結束時,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對在場的中外媒體說:“中國以前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及立場宣傳得不多,現在將以更敞開的態度面對媒體,任何采訪都可以。如果大家需要,今天這樣的新聞發布會還可以再開幾次。”
在新聞發布會、媒體聯合采訪等場合,中國代表團負責人針對媒體提到個別國家的指責和批評,也毫不客氣地予以回擊:“有的國家自己減排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資金技術也沒有出,該做的也不做,又想樹立良好的形象,就只有找個替罪羊了。”
有觀察人士認為,中國表現出的這種自信和有底氣,來自中國政府為推進氣候變化談判進程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誠意、決心和不懈努力,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中國政府本著對世界各國人民負責的態度,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始終發揮著積極作用,努力協調各方立場。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為最終形成哥本哈根協議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說。
解振華說,到目前為止,中國參加了氣候談判中的所有機制,包括部分國家推動的部長級會議,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發揮著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在所有的談判議題上都提出了立場和建議,體現了積極和負責任的態度。
“我們這次承辦會議,實際上也表明了中國的態度。”他說。
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在過去5年里淘汰小火電機組近7000萬千瓦;中央財政和預算投資2000多億元,用于節能環保的工程。通過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植樹造林等具體措施,中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顯著成果。(記者 劉元旭 張澤偉 傅雙琪)
[責任編輯:王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