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措并舉做好涉疫重點人員醫療保障服務
今天(11月27日),北京市召開第426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委員王小娥介紹,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滿足疫情期間市民就醫需求,醫療救治和防院感組根據疫情防控形勢,結合服務需求,合理配置資源,優化服務措施,努力建設“需求清、渠道通、措施細、響應快”的涉疫重點人員醫療保障體系。
一是完善醫療服務保障。指定臨床專科齊全、綜合救治能力強的醫院作為本區涉疫風險人員救治定點醫院和定點發熱門診,發熱門診和急診提供24小時服務,專人負責涉疫重點人員24小時接診、轉診工作,開通綠色通道,簡化流程,縮短人員在院停留時間,并為社區工作人員集中代開藥提供便利。
二是摸清重點人員需求。開展腫瘤放化療、透析等需連續醫療服務人員和孕產婦、兒童等重點人員摸排,制定重點人員保障臺賬,掌握重點人員基本情況、所患疾病、就醫需求、常用藥品、日常接診醫療機構、封管控后醫療保障方式及計劃就診醫療機構等信息,做到責任落人、落圖、落機構。開展血液透析、腫瘤放化療、產科服務的醫療機構對在本機構進行治療的患者情況進行摸排,掌握是否存在管控區和觀察期患者的情況。
三是快速響應就醫需求。社區管控和人員被隔離后,社區主動告知就醫保障方式、就醫流程、社區(村)聯系人、包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聯系方式及全區疫情期間醫療服務保障電話。社區聯系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各區醫療服務保障電話保持24小時暢通,根據居民就醫需求及時對接醫療資源,響應和解決居民就醫需求。
四是細化分類保障措施。依據居民病情采取分類保障措施,對于有發熱、干咳、乏力等11類新冠肺炎癥狀的,點對點閉環轉運至定點醫院發熱門診就診;對于無11類癥狀且非急癥的,通過遠程診療、互聯網醫療、設置醫療點、巡回醫療車等方式保障居民就醫需求;對于需要定期開藥的居民,提供代開藥服務;對于評估后確需外出就診的,轉診至區級定點醫院指定區域就診,通過專家遠程會診或派出專家現場會診的方式提供支持;對于透析患者、腫瘤放化療患者及其他需要維持定期治療的重癥患者,可由原醫療機構通過分時段治療、閉環點對點就醫等方式提供不間斷醫療服務;確因疫情防控需要不宜繼續提供的,由涉疫風險人員所在區級定點醫院承接后續治療任務,原接診機構通過遠程會診方式主動予以支持保障;對于預產期在管控期內的孕產婦,由區產科質量管理辦公室對接建檔機構,進行重點追訪、重點管理,需要緊急就醫時及時組織就醫,守護母嬰安全。
五是暢通外出就醫渠道。結合實際暢通各類人員外出就醫渠道,對于需外出治療的重點患者,由社區工作人員或駐點工作人員聯系區定點醫院或原接診醫療機構,通過呼叫救護車或私家車將患者轉運至就診醫療機構就診,就診結束后通過閉環轉回社區或隔離點;對于急危重癥患者,可由本人及家屬直接撥打120急救電話,同時聯系社區(村)聯系人對接120救護車,轉至區級定點醫院或就近的醫療機構進行救治,確保涉疫風險人員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