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農田“喝上水” 江西糧食主產區全力抗旱保豐收
7月下旬以來,南方多地出現高溫少雨天氣,旱期疊加高溫熱害,對秋糧生產造成威脅。江西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當地干部群眾通過打井、清溝、引水、提灌等方式,讓農田“喝上水”,想方設法抗旱保秋糧豐收。
8月23日,在江西吉安市新干縣麥 鎮新街上村,隨著水流從抗旱井沿著水管汩汩流向稻田,田塊干裂的縫隙被慢慢浸潤“縫合”,水稻卷起的葉片也舒展開來。
“稻田已經受旱近1個月,往年用來取水的山塘干得見了底,靠抗旱井救活了170多畝水稻,不然今年就虧大了!”當地種糧大戶范青春心有余悸地說,當前正是晚稻抽穗的關鍵期,缺水灌溉將會導致減產甚至絕收。
麥 鎮位于山區,水資源缺乏,新挖抗旱井找水成為當地緩解旱情的重要舉措。麥 鎮水利崗負責人李雪輝說:“新街上村的抗旱井挖到170多米才有水,但為了保糧,多深也要把水找到。”
讓農田“解渴”,光找到水不夠,還要疏通溝渠把水引到田間。23日,頂著烤人的太陽,贛州市信豐縣西牛鎮東甫村黨員干部和志愿者揮舞著鐵鍬、鏟子,對姜坑水庫干渠及支渠清淤掃障,保障沿途農田的灌溉。
種糧大戶任雪生也自發加入了通渠隊伍。聽著溝渠里出現水流“嘩嘩”的響聲,他才放下心來。任雪生說,他種了100多畝晚稻和30多畝西瓜,只有抓緊時間疏通灌渠,才能盡早引來水庫的水。“政府協調抽水泵,干部下田挖溝,我們自己也要積極些。”
東甫村黨支部副書記肖德海說,黨員干部和志愿者自發組織的20多人小分隊,目前已經搶修了5公里左右的灌渠。灌渠全部疏通后,在泵站輔助下,能灌溉周邊500多畝耕地。
為提升引水效率,部分地區選擇用水管長距離引水。在九江市瑞昌市范鎮陡崗村,路邊數公里長的供水皮管蜿蜒在山中。
42歲的種糧大戶聶小龍說,村子地勢高,溝渠引水不便。政府幫忙協調租水泵、買水管,他自己又買了些小水管將水分流,像毛細血管一樣遍布田間,他的3000多畝水稻才能“喝上水”。
范鎮鎮長周娣說,往年這時還在抗汛,今年旱情來得早,部分山塘小水庫已經干涸了。瑞昌市是典型山區,政府通過發放移動泵站、幫忙購置抽水管、整改用電線路等方式,保障農民農業灌溉用水。
旱情下,部分地區離水源較遠,通過多級提灌才能把水引到農田。吉安市永新縣象形鄉高田村村民謝軍喜自發購買抽水泵和水管,以自家池塘作為“中轉站”,通過多次提灌,把水供給周邊缺水的農田。
“眼看我家25畝稻田都開始枯黃,多虧了老謝,才能及時把水引進田里。現在晚稻禾苗都被救活返青了。”農戶謝曉鳳說,村里協調了4臺抽水機,周邊23戶農民共200多畝水田,都靠這口池塘“解了渴”。
據統計,截至8月22日16時,江西全省累計投入抗旱人數149.49萬人次,投入抗旱設施機電井8.45萬眼、機動抗旱設備31.73萬臺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