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戰疫錄)上海近期開展連續“抗原+核酸”篩查原因何在?
中新網上海4月25日電 (記者 陳靜)為何上海近期開展連續篩查?在25日舉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主任胡曉波指出,需要通過連續多次的核酸篩查,盡早動態發現陽性感染者,盡快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
他指出,從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程來看,存在一定的潛伏期;同時,不同的個體差異,病毒載量也不同。當社區完成一輪核酸篩查之后,通常那些病毒載量較高的感染者能被篩查出來,但也有部分病毒載量較低的感染者,會呈現核酸陰性結果。
從4月22日起,上海開展社會面清零攻堅九大行動,其中檢測篩查行動采取了“抗原+核酸”組合篩查模式。
據介紹,核酸檢測主要用于判讀個體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是一種高靈敏度的檢測方法。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一直將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作為診斷標準。胡曉波解釋,目前的核酸檢測方法主要是將樣本中的病毒RNA提取出來,再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將病毒基因序列擴增,這種方法靈敏度和特異性都很高。他表示,如果核酸檢測從采樣、轉運、核收、檢測、結果判讀和報告各個環節都能準確無誤,理想狀態下核酸檢測準確率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胡曉波說,但核酸檢測的準確率也受到有關因素的影響,例如標本取材時受檢者配合情況、樣本存放的溫度和時間、檢測過程的規范性等等。為了保證核酸檢測結果的準確,實驗室會采取多種措施,例如通過設置內標來確認采樣是否合格,通過室內質控來進行監控等。
胡曉波說,抗原檢測相對于核酸檢測來講,具有速度快、操作方便的特點,可用于居家自測,但其檢測的敏感性比核酸檢測要低,這是因為核酸檢測是一個指數擴增的過程,通過適當放大病毒片段的濃度,讓病毒更容易被發現。這位專家說,抗原檢測不能代替核酸檢測。如果一個人還在感染的初期,相關體征也未顯現出來,這時抗原檢測可能為陰性,就需要核酸檢測來確認?乖瓩z測的準確性,還取決于個人操作的規范性。
目前上海的政府部門正合理規劃常態化核酸采樣點。楊浦區副區長祁克萍介紹,該區將打造“15分鐘檢測服務圈”,采樣點主要選址在居民區、地鐵口、產業園區、大型商超、戶外廣場等場所,做到均衡分布。
她說,該區通過多種布局方式,提供快速、便捷、就近服務。該區將采取“固定采樣點+便民采樣點+流動采樣點”相結合的方式。固定采樣點以全區公立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便民采樣點依托社區衛生服務站、民營診所、園區公共空間等設置;流動采樣點借助專業機構力量設置采樣方艙、移動采樣車等。祁克萍表示,將通過數字化賦能便民服務:及時向社會公布采樣點位置、服務時段、聯系方式等信息,便于民眾查詢;借助大數據手段,實時分析各點位排隊等情況,不斷提升檢測服務的精準性和便利度。
祁克萍表示,在采樣人員準備方面,通過召集醫療機構采樣人員、社會化招募志愿者、鼓勵第三方檢測機構參與等多種方式,提升采樣能力;采樣設備準備方面,集中采購一批采樣亭、采樣車等硬件設備,結合固定、便民和流動三類點位情況,逐一配置到位;檢測能力準備方面,采用“公立+民營”合作機制,發揮第三方作用,與專業檢測機構合作,提升檢測能力,滿足復工復產需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