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推薦,中國臺灣,臺獨,國民黨,民進黨,臺商,臺胞,馬英九,陳水扁,兩岸,統一,謝長廷,公投,臺灣,入聯,三通,大陸,臺辦,立委,立法院" />
大陸游客“赴臺自由行”即將試點試行,預計赴臺的大陸旅客今年突破200萬人次。
“如果一些大陸游客以前有旅游方面的不良記錄,大陸方面肯定就會把他刷下來。這個把關機制相信大陸方面會做得很好,不許臺灣方面操心”
一見面,楊瑞宗便開玩笑地說:“寫個楊主任側記吧。”
“側記”有個突出的特點“忙”——從“臺灣美食周”(5月5日-10日)的中途飛到山東準備“臺魯品質游”協議,再趕回北京——這位臺旅會北京辦事處主任勞動節后的第一周,確有點分身乏術。
目前,北京辦事處加上大陸雇員只有六人。顯然,大陸游客赴臺“自由行”年中成行后,楊瑞宗只會更忙。
“6月底之前絕對開放”
關于“年中”的不確定說法有多個版本。今年4月27日,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楊毅表示,相信“自由行”能在今年上半年準時啟動。然而一周后,來北京參加活動的臺旅會會長賴瑟珍只謹慎地表示“爭取6月”。一時間,有關何時實現“自由行”的猜測持續升溫。
《國際先驅導報》:據您了解,“自由行”什么時候能夠實現?
楊瑞宗:北京辦事處只是一個執行機構,不研擬政策。但對于“自由行”,現在兩岸高層或者決策階層,幾乎大家的想法都一樣。尤其以海旅會會長、國家旅游局邵局長的講話最有權威性,爭取在六月底之前開放赴臺個人游或者自由行,我想這個時間點不會變。
兩岸自從開放大陸游客赴臺游之后,臺旅會和海旅會各自在北京、臺北設立辦事處,雙方的交流一直都是誠意和善意的,這點很重要。雙方有共識,就可以循序漸進地推動。所以我相信在6月底開通是絕對沒問題的。
Q:現在商討的內容還有哪些分歧嗎?
A:技術層面上的磋商已經大體上接近尾聲了,但還剩下一些細節。比如說需不需要保證金?機制上如何維持旅游的安全性?但是這些都不成問題。
陳云林會長說過,任何交流過程都會遇到一些障礙,但是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就不能稱之為障礙。前進道路上可能會有一些小石頭,你把小石頭搬開就好了。只要你有這個誠意去解決問題,這些障礙都不是障礙。陳會長的講話也正是現在兩岸觀光所秉承的一種態度。完全沒有問題是不可能的,我們應當碰到問題之后積極面對問題,坦誠、真誠地解決問題。
自由行有門檻
楊瑞宗強調,對兩岸協商“自由行”的進展,他其實也是從媒體上獲知。
此前,據臺媒透露,陸客“自由行”曾一度卡在“保證金”問題上,但在兩岸溝通后,臺方已不堅持提出“保證金”,改采擔保的方式。而申請過程較其他地區比較嚴格,必須提供親友擔保,或是提出存款證明等相關文件。
這一說法被形象得形容為“‘自由行’有門檻”。另有消息稱,年中實現“自由行”的“試點城市”有上海、北京,臺方堅持初期以兩個城市為主,未來再逐步開放。
對此,楊瑞宗直言不知道“有沒有門檻”。“具體開放哪些人,需要具備哪些資格,我想‘自由行’實現之日就會有相關政策出臺。”他說。
Q:但肯定不是試點城市的每個居民都能申請“自由行”?
A:管制進出、需要準備的材料方面也要尊重大陸方面的管理機制。兩岸旅游發展的目的是朝著越簡化、越方便的方向發展,這一點從團客辦理的簽證手續即可看出。兩岸的旅游互動,開放大陸游客赴臺有一個基本原則:健康有序,循序發展。這次開放自由行也是遵循這個原則的,先從試點,從少數來實施,允許錯誤的發生,根據這些錯誤來改善和改進現有的機制。我相信試點是會在雙方都很有誠意的情況得到很好的推動的。而至于手續,看現有的規定如何就怎樣做,我想應該不會太繁瑣。而如果以前有旅行方面的不良記錄,大陸方面肯定就會把他刷下來。這個把關機制相信大陸方面會做得很好,不許臺灣方面操心。
Q:現在你在為“自由行”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A:我們已經編好了包括《臺灣自助旅游手冊》等在內的3份手冊。介紹赴臺之后去哪里,臺灣大街小巷、大城小鎮的妙處,以及臺灣美食等。我們還制作了印有臺灣觀光熱線、求助熱線的名片。有這些號碼之后,你要想得到任何的協助,都沒有問題。現在還沒有確定哪些城市會作為試點等到正式宣布后,各城市“自由行”的辦理方式我想還是會由旅行社來承擔。一旦確定了具體的旅行社,我們就會把這些資料送給他們。
Q:如果大陸游客在臺灣失聯,如何處理?
A:我們不要只把目光鎖定在大陸和臺灣,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旅行,失聯的狀況難免都會發生,但是從我們開放團客到臺灣游的歷史經驗來看,有確切的數據顯示,在臺灣失聯的大陸旅客比例是非常低的,遠比大陸游客去其他國家、地區的失聯比例低。任何人與人的交往都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正確,保證其絲毫無誤。我們會根據個別的失聯情況來檢討和改進。
臺灣導游絕不會強迫購物
根據臺灣“移民署”的統計數據,清明節過后,赴臺陸客逐漸增溫,目前平均一天赴臺人數已達5500人。如果再開放陸客“自由行”,預計今年陸客赴臺觀光人數將再創歷史新高,保守估計會突破200萬人次。
但于大陸游客看來,這等于也給臺灣的接待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
Q:臺灣有能力接待這么多陸客嗎?
A:大陸游客人數占臺灣目前游客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臺灣也在接待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旅游人口。去年臺灣接待了550萬游客,其中大陸游客有163萬。團客接待量從3000人調整為4000人,是我們經過數據核算的,而且事實上臺灣具備這個接待能力。我們不能因為少數個案就把全盤的努力都否決掉。現在可能在試點城市每天接待“自由行”游客500人,這對于臺灣而言,并不會造成壓力。
Q:島內旅游業內人士表示,“自由行”仍考驗臺灣硬實力和軟實力,您怎么看?
A:根據游客對臺灣滿意度的調查,對于臺灣旅游的整體滿意度是八成七,而對于司機和導游的滿意度都超過九成。臺灣司機的敬業是有目共睹的,司機經常是滿意度的第一名。導游都是經過嚴格培訓的,還要經過定期教育。臺灣導游90%以上都是非常敬業的。反倒是在飲食方面,可能會由一些不適應。
比如臺灣菜較清淡、偏甜,來自四川等地的游客可能更愛吃辣的食物。在這方面,我們也會根據客人的飲食愛好,而為之提供適合他們口味的料理。我們嚴禁有自費行程和購物行程,團客交費之后就已經包括了吃、住、門票等,不能再要求游客有自費行程,也不能強拉他們去購物。絕對不能把一個優質的旅行團變成一個購物團。這是我們絕對不允許的。
臺灣導游協會也在隨時監督導游的素質情況,會對導游進行定期培訓。住宿方面正在與國際接軌,做星級飯店的評定。現在公布了一批,有51家二星級到五星級的住宿點、酒店和飯店。并不是二星級的條件就不好,而是五星級有一些硬性的條件,比如五星級必需要有游泳池、桑拿等等,二星級就是一般的住宿,但是服務、整潔度都很好。其他合法的住宿點,臺旅會也都是有公布的。陸客旅行一定要入住這些星級旅館和我們合法的住宿點。
入臺之前,組團社就要把入臺之后預計的住宿點報到臺旅會審查。第一天住哪里、第二天住哪里、用哪家游覽公司的車,如果我們覺得這些都是合乎這個團的條件和價格標準,才會發入臺證。入臺之后,我們還會抽查、監控入臺之后實際吃住的地方與之前報的點是否一樣,所以對于品質的要求是事前、事中、事后始終貫穿的。事后會有問卷調查,或者由北京辦事處直接與組團社聯系詢問他們的意見。以前的自由行就是所謂的背包客,買張機票、背上背包,逢山過山、遇水過水、隨遇而安,在戶外搭個帳篷就睡覺了。自由行是比較帶有冒險性的。而現在的自由行,我們也會推薦給他們合法的住宿點,我們會提供臺灣住宿的網址。
對大陸背包客有三個建議
楊瑞宗所說的“個例”正是上月底臺灣阿里山森林小火車翻車事故。當時造成5名大陸游客罹難,109名大陸游客受傷。
Q:阿里山小火車事故后,臺灣方面做了哪些檢討?
A:其實出問題最多的原因是游客在某個時間或某個地點大量涌入,我們已經提出了相關的改善措施。比如分流措施,重要的景點,如故宮、日月潭等景點需要游客提前申請,引導各團的游客將觀光時間錯開。臺灣有一句話叫“以客為尊”,任何游客到臺灣都是我們最尊貴的客人,我們將會用最好的服務來回饋這些游客,尤其是陸客對我們臺灣旅游業的支持。所以提升品質最為重要,兩岸之間的觀光交流不是純粹的觀光交流,還是兩岸人員情感的交流。通過觀光的交流,增進兩岸人員情感的交流以及相互的理解非常重要。
小火車事件發生后,我們對沿線安全措施的維護,對于安全標準的提高也在做全面的檢討,臺旅會將設置一個纜車系統,將游客直接運送上去。臺灣的各個單位對于旅游安全非常重視。不能因為單一的旅游安全意外事件就全盤否定我們大家的辛苦努力,但是我們一定會以最嚴謹的態度加以檢討,希望下次絕對不再發生這樣的事件。將一切意外發生的可能降到最低,甚至使其消弭于無形。
Q:未來“自由行”,安全問題會更加突出,您的建議是?
A:三個建議。一是安排好自己的食宿,要讓別人能夠聯絡到你;二是一定要入住我們推薦的合法住宿點;三是不要去太危險的地方,懸崖峭壁等,如果不是登山愛好者盡量不要去攀爬太危險的山,要量力而行。
開放“自由行”的過程,要在誠意和善意的基礎上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我認為欲速則不達,用臺語來說是吃太快就會把碗弄破,所以要循序漸進,精益求精。旅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希望每一位游客都盡興而歸。(《國際先驅導報》 記者 鄧亞君 實習記者 麻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