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話題近年在臺灣炒得火熱,臺灣年輕世代過著怎樣的網絡金融生活?針對80后、90后網民,臺灣《遠見雜志》及玉山銀行等機構進行了全臺首份“數位原住民金融力大調查”。10月31日,這份調查報告出爐。
在臺灣,1980年后出生,活在電腦、網絡世界的一代被視為“網絡原住民”。這群在網絡世界成長的21至35歲年輕人,已經占臺灣總人口數超過五分之一,達508萬,七成以上擁有高學歷,占臺灣勞動力人口四成以上,年所得人均超過40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8.58萬元)。他們每人平均一天在工作之外的閑暇時間上網3.97小時,每周平均有2.32次上網處理金融事務,并且每人一年平均會投入近9萬新臺幣通過網絡來理財。
本次調查顯示,使用比例排在前三位的網絡金融服務為轉賬(85%),賬務查詢(78%)與存儲(74%),第三方支付在15項網絡金融服務中排名居后,不超過30%。調查以總分100分來權衡網絡消費力,在衣、食、住、行、教育、娛樂六大消費內容中,計算網民消費行為網絡百分比和花費金額得出結果平均值僅為28.1分。
對照同類調查,臺灣去年底的市場調查研究數據指出,電子支付僅占臺灣個人消費支出的25.8%,同樣顯示臺灣消費者使用網絡支付仍不普及。領跑于臺灣網絡金融轉型的玉山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臺灣是一個高現金的社會,包括移動支付在內的網絡支付的比例仍然不高。
據悉,臺灣網絡金融的需求已經走在供給之前。近九成網民認同網絡金融將使未來生活更便利,在最多人期待的網絡化日常金融服務中,“提款與支付功能”高居榜首。(駐臺記者 劉瑜)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