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社”報道,臺“理財達人”系列報道詩諾懷特憑著當年28歲,存款0元(新臺幣,下同)。靠著一年只買一條運動褲,正職之余,另外兼差,兩年半后,詩諾懷特存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
詩諾懷特出身小康家庭,毋需煩惱錢的問題,曾經賺多少花多少,是典型月光族。直到28歲,她看到善于理財的朋友晉升屋主或車主,才有了“理財”的念頭。
但詩諾懷特發現,也有朋友因投資不善被套牢,她了解到“理財必須量力而為”,毫無存款卻投資,容易陷入周轉不靈的困境,看似最普通的方法-“儲蓄”,其實是零存款者的理財第一步。
身為“上班族”的詩諾懷特,平均月薪比“主計處”統計的44433元來得少一些,她決定開始存錢后,便將薪水的1/2存入不再動用的銀行戶頭里,另外1/2作為生活家用。
除了固定薪資1/2存起來外,三節獎金、年終獎金或是對中發票等收入,不論金額大小,也一律存進銀行,不再提領。
“認真工作其實就是基本的生財之道”,詩諾懷特認為,比起大戶投資獲利,散戶獲利的金額相對較小,還不如認真工作,在不影響作息與健康的狀況下,兼差賺點額外收入,“開源”更實在。
至于“節流”方面,詩諾懷特笑說,“節流一開始很難”,女生愛買東西的習慣很難戒掉,但在買東西前,她會問問自己“想過怎么樣的生活”,與其買新衣服,離臺旅游是她更大的樂趣;她減低物質欲望,在開始存錢的第一年,唯一買的新衣就是一件運動褲,省下來的錢則成為旅游基金。
買東西時,詩諾懷特盡量用現金付款,她認為“刷卡是無痛的中毒”,還是“一下子掏錢的心痛”,才能讓自己想清楚,這個東西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詩諾懷特并養成記帳習慣,藉此了解哪筆金額是不必要的,提醒自己別亂花錢;此外,記帳后,她對物價更有敏感度,知道什么東西在哪家買會更便宜。
下班后,詩諾懷特除了兼差外,還持續進修。她說,“在家看電視消磨時間,別人正在努力。”這樣當然存不到錢,不如參加當局補助的課程,進一步運用這些技能,說不定就是開創副業的敲門磚。
詩諾懷特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基本薪資與副業收入的儲蓄大約占80萬元,剩下的20萬元則是在累積一定存款后,透過小額投資賺入。
詩諾懷特的投資標的,一定先經過“自己的思考”再來篩選,做足功課,堅持停損原則,才可能獲利。她表示,“理財不一定是做大投資,老老實實地把錢收起來,也是理財。”
“開源節流”四字聽來稍嫌陳腔濫調,但是詩諾懷特卻憑著基本功,了解自己想要的生活形態,并存下人生的“第一桶金”。
[責任編輯: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