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東區(qū)公寓一景。
光武新村是最早的公寓建筑群之一。來源:中國時報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四十幾年前,臺灣民宅大多是平房或透天厝的年代。而今,公寓已是集合住宅的主要代表,不但象征著都市中產(chǎn)階級的興起,也是臺灣由農(nóng)業(yè)社會轉(zhuǎn)向工商產(chǎn)業(yè)的重要地景。有趣的是,現(xiàn)代人表面上“老死不相往來”,公寓里卻“藏不住秘密”,都會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在公寓耳語里展露無遺。
光武新村 四十年前高級住宅
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中心診所后方的“光武新村”,正是最早的大規(guī)模公寓之一。在光武新村居住四十多年的王太太,是少數(shù)僅存的老住戶,她回憶,當年敦化南路還是一片稻田,正義公宅還是菜市場,光武新村是少數(shù)的大型公寓,吸引不少政商名人購買,當作休閑度假處所,周圍有警衛(wèi)駐守,算是早期的高級住宅區(qū)。
另一位宋太太指出,當時本省籍人士都習慣買透天厝,光武新村的住戶大多是外省籍,大江南北都有,十分熱鬧,但又與眷村大不相同。老住戶表示,一九七○年代,光武新村一坪約兩萬元,樓上還有一些小型紡織廠或家庭代工,隨著東區(qū)發(fā)展,現(xiàn)在一樓店面月租至少十萬元,樓上每坪售價也喊到七十萬元,身價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文化大學建筑系副教授李干朗指出,臺北東區(qū)原本都是農(nóng)田,等到八德路與長安東路開通,光武新村等大型公寓才趁勢興起,因為“路到達的地方,房子才賣得出去”。至于早期公寓大多四層樓,主因是建筑法規(guī)規(guī)定,五樓以上的房子要開挖地下室、六樓以上須設電梯,以前土地成本較低,建商為了節(jié)省建造成本,利于銷售,才會只蓋四樓。
民生社區(qū) 無電線桿美式公寓
臺北第一個大型美式公寓社區(qū)“民生社區(qū)”,則是前市長高玉樹在一九六七年開發(fā);當年當局運用美援,將郊區(qū)一百多公頃土地規(guī)劃為模范社區(qū),不但設置全臺第一個污水處理廠,也率先將電線管路地下化,“沒有電線桿”成為當時一大賣點。
在民生社區(qū)住了三十五年的作家愛亞,婚前住過日式平房、眷村及透天厝;當年為了學區(qū),夫婦帶著三個孩子搬進公寓里,她卻意外發(fā)現(xiàn)住公寓的樂趣。“那時候,馬路上哪有什么車,公車就只有○東,有的住戶遠遠聽到公車聲,才下樓趕到站牌搭車。”
愛亞表示,公寓住家雖然“把平房的人際空間立體化了,但至少提供了小家庭棲身的地方。”有趣的是,公寓里似乎藏不住秘密。“有時一棟樓的各戶人家,一個月還碰不上兩次面,但只要串個門子,或在巷口遇到誰,就能知道整個社區(qū)最近的大小事。”
生活點滴 耳語間展露無遺
愛亞說,曾有新搬來的鄰居,逢男士就遞上名片:“我是華都舞廳的珊珊,請多指教。”惹得整個社區(qū)的太太們心神不寧;也有夫妻吵架,丈夫沿街把老婆糗事罵出來;更有夜半搬家,隔日黑衣人造訪索債的怪事。
“有時夫妻在屋里吵架,整個社區(qū)會變得特別安靜,因為大家都靜下來,聽你家吵些什么;等自己回過神才想到,唉呀,原來咱們家吵架,別人也都聽得這么清楚。”
如今,愛亞一個人住公寓里習慣了,只有罵貓才會大小聲,那是故意罵給鄰居聽的,“至于跟朋友聊天的秘密,當然就要小聲說!”她一度想把這些公寓故事寫成小說,但“離奇程度只怕讀者不相信”,于是忍在心里,相信忍久了便會成為極佳題材。
[責任編輯:高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