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被爆與美方簽署高額軍購案發價書,臺灣自造的新式艦艇將可比照現役艦艇配備數據鏈。綠營歡呼此舉將對臺美政治及軍事合作有重大幫助,不少輿論則擔憂,此舉恐進一步加劇臺海地區的緊張局勢。
據臺灣《自由時報》22日報道,臺美簽署的這份總價21.5億元新臺幣的軍購案發價書,將使臺灣自造新式艦艇比照現役艦艇配備Link—11和Link—16數據鏈。臺灣海軍新型軍艦將具備與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第七艦隊作戰信息通聯及實時傳輸能力,“有助于臺美更加緊密的軍事實質合作”。報道稱,數據鏈是美軍與盟友和北約成員采用的軍用通信系統,“可將敵我位置等數據以統一格式,快速傳遞給我軍、友軍,達到作戰信息、情資交換,共享戰場覺知,進而全盤掌握戰場狀況”。其中臺灣采用的Link—11和Link—16系統,前者在上世紀70年代問世,主要用于海軍艦艇對艦、對空、對陸聯系;后者于上世紀80年代登場,可三軍通用,通信容量、抗干擾能力都優于前者。
該報還提到,臺灣主力軍艦及戰機,不是現在才配有Link—16及Link—11,但戰術信息數據的實時傳輸技術不斷獲得創新與突破,同時也要嚴防被敵人入侵或竊取,因此系統必須隨時更新,才能維持最佳戰力,并且不被敵方窺視掌握,“這也是此次軍購案的重點所在”,為未來臺美、臺日之間可能的聯合軍事演練,開啟了無限想象空間。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稱,臺灣、日本和美國去年年底互通軍機標識符電子信號,已形同“軍事同盟”關系;臺灣后續艦艇繼續采用數據鏈,假如可和美方或其他盟友聯機,在戰時可加快指揮系統鏈接,提高彼此反應能力。《自由時報》稱,雖然臺灣與美國、日本之間目前并未開通戰術信息傳輸系統,但未來為了應對亞太情勢變動,雙方或三方有著共同威脅目標及防衛需求時,就可在極短的時間內開通系統,臺美、臺日甚至是臺美日之間將可共享戰術信息,達到聯合防衛的目的。該報還稱,臺灣成為Link—16和Link—11的使用方,有更深層的政治意涵。大陸未使用相關系統,因此在美方定期召開的“Link—16使用國會議”,臺灣可“大大方方與會……中國在國際場合上一貫對臺的打壓,在Link—16使用國會議中,根本不存在”。
島內軍事專家施孝瑋則表示,美國擔心臺灣戰情信息系統被中國大陸突破,除非雙方簽署新的通信協議,否則不會輕易讓臺灣的Link—11和Link—16與美方系統聯網,顯示的數據也無法同步,僅能通過語音來互通信息。不過,臺軍后續艦艇繼續配備兩個系統,仍對臺澎防衛作戰有幫助。還有分析稱,美國把臺灣綁在對抗大陸的戰車最前方,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臺灣自己,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到時候不僅不會幫臺灣講話,反而可能“出賣”臺灣。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云峰】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