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范大學政研所教授范世平17日在臺灣《旺報》撰文,原題《蔡英文主導下的民共新關系》,全文摘編如下:
當蘇謝相繼宣布棄選民進黨主席后,蔡英文篤定是下屆黨主席。以目前黨內(nèi)的政治實力來說,幾乎沒有競爭的對手。然而,蔡英文接掌黨主席后的民共關系將何去何從,值得關注。
事實上,與蘇謝相較,蔡英文的“中國政策”較中性。謝長廷在2012年登陸進行“開展之旅”。但回臺后慘遭“獨派”圍剿,由于他去年還前往香港與深圳訪問,因此被定位為“親中派”。
而蘇貞昌則是積極拉攏“獨派”。今年1月民進黨提出了“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后,由于沒有納入“凍結(jié)臺獨黨綱”主張,使得大陸極不滿意。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就表示,民進黨如果不能順應時代潮流和民心,想要尋找一個出路,是比較困難的。國臺辦發(fā)言人也指出,民進黨依然頑固堅持“一邊一國”的“臺獨”立場,以所謂“國家安全”阻礙兩岸正常交流,以所謂核心價值煽動敵意和對抗。顯示北京已經(jīng)把蘇貞昌歸類為是頑固的“獨派”。
至于蔡英文,今年1月“小英教育基金會”執(zhí)行長林全率團登陸,進行兩岸經(jīng)貿(mào)的“專業(yè)交流之旅”。事后國臺辦發(fā)言人表示,這是一次兩岸民間交流活動,對于贊成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相關人士,大陸方面都愿意和他們接觸。此一說法,展現(xiàn)了陸方善意。而大陸涉臺學者則對蔡英文的“大智慧”深表肯定,認為她能一改過去慣用的“中國”而改稱“對岸”,是善意展現(xiàn)。
由此可見,北京對于民進黨是采取“聯(lián)左,拉中,打右”的策略。聯(lián)左,是指謝長廷;拉中,則是蔡英文;打右,即針對蘇貞昌。如果蔡英文當選黨主席后,其“中國政策”的發(fā)展方向如下:
一、318學運成為民進黨重要制衡力量:學運所引發(fā)的50萬人集結(jié),已成為臺灣重要的政治勢力。民進黨除無法忽視外,并會受其制約。事實上在此次學運中,民進黨幾乎是被綁架,完全失去議題主導權(quán),甚至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目前看來,這場學運已經(jīng)加速民進黨的世代交替,美麗島世代被迫交權(quán)。
基本上,此次318學運的領導者,包括林飛帆與陳為廷等,與民進黨是一種“既聯(lián)合又斗爭”的關系。一方面彼此的政治立場接近,學運領導階層與民進黨過去多有互動。另外他們認為民進黨的當權(quán)派積極與北京接觸,已成為“臺獨”的“修正主義”與“機會主義”,甚至反服貿(mào)都只是“反假的”,必須撥亂反正,透過街頭運動迫使民進黨重回正道。
這也使得在此次學運中,民進黨的“三個太陽”全都出席。蘇貞昌由于與“獨派”關系緊密,出面支持不足為奇,但謝長廷與蔡英文都迅速“回歸基本面”,則讓人認識到民進黨的“基本盤”仍是難以撼動。日后,這股學運力量仍將成為蔡英文的督促力量。
二、“中國政策”將繼續(xù)保持若即若離:蔡英文看到謝長廷登陸后受到黨內(nèi)批判的前車之鑒,加上不論5月的黨主席選舉還是2016年大選的黨內(nèi)初選,都仍須“獨派”支持,因此不會前往大陸訪問。另一方面,仍會派遣幕僚與大陸涉臺機構(gòu)進行接觸。如此在2016年大選時,可以告訴中間選民她有一定的管道與大陸接觸,兩岸關系將可保持穩(wěn)定。而如果民進黨執(zhí)政,不會出現(xiàn)如2000年陳水扁當選后的兩岸低潮期。但基本上,蔡英文本人與兩岸事務仍將保持一定距離,以保持戰(zhàn)略縱深。
三、“臺灣共識”將更為具體:2012年大選時,蔡英文曾希望藉由“臺灣共識”來取代“九二共識”,但因內(nèi)容說不清楚,難以獲得中產(chǎn)階級支持。因此到2016年為止,蔡英文將使得“臺灣共識”的內(nèi)容更完備。基本上,這個“臺灣共識”的核心是“臺灣是一個‘主權(quán)獨立的國家’,名稱是‘中華民國’,‘主權(quán)’及于臺、澎、金、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互不隸屬的政權(quán)關系’”。蔡英文認為這是臺灣的“主流民意”,也是臺灣的“最大共識”。
蔡英文除了會對“臺灣共識”進行較為清晰的闡述,以避免“空心蔡”的批評外,對于“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仍將采取“戰(zhàn)略模糊”。基本上,蔡英文不認為2012年時選舉的失敗,是完全因為兩岸關系所致。加上學運后年輕世代高漲的“反中”情緒,使其不會大幅修改既定路線。而由于蔡英文曾經(jīng)擔任“陸委會”負責人,因此日后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她將扮演絕對主導與決定的角色。
[ 責任編輯:朱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