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記者 黃全權、陸文軍、熊爭艷)距離“5·12”汶川大地震已過去六個星期,余震、次生災害的威脅還在汶川、青川等地區繼續,艱難的抗爭仍在各地持續進行……
但是,穿過一個個飽經劫難的災區城鄉,透過一片片依然讓人心傷的廢墟,一些或顯而易見、或意味深長的變化已經出現。
一個充滿希望的震區“新生”正在開始。
從“帳篷生活”到“板房人家”--災區群眾生活逐步走向相對“從容”
背景回放:
無情的地震來臨,災區房屋大面積損毀,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為受災民眾遮風擋雨,提供帳篷安置成為地震發生后空前迫切的任務!在中央及各地政府緊急組織下,截至20日,已有超過60萬頂的帳篷運至災區。
但是,高溫、雨水,加之缺少必要的生活設施配備,簡陋的帳篷生活時刻在考驗著災區群眾的安全與健康。
現實變化:
。对拢保等眨钪侵乙患液推渌玻福埃皯羧思乙黄,告別帳篷,成為都江堰市 “幸福家園”賑災安置點的首批住戶。
在一排排整齊的彩鋼板房組成的新社區,每戶20多平米的新居里,已經免費配備好桌椅床柜等基本家具,連床單枕套也是簇新的。“我們又有家了……”
歷經天崩地裂的劫難,“家”已經成為災區群眾情感和實際生活中最需要的東西。
。对孪卵谥醒氲慕y一部署和全國各地的援建隊伍夜以繼日的努力下,首期活動板房在各地震災區開始大規模交付使用:
在什邡師古鎮,大連援建的一期2500套板房正在交付;深圳援建的首期1萬套板房移交;青川建成板房超過6400套……
根據計劃,8月初以前,全國所有被毀房群眾都將告別帳篷生活,進入板房安家。
--從帳篷到板房,不只是安置條件的簡單變化,更意味著災區群眾生活正走向相對從容。當災區群眾安置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災后重建工作也將隨之緊鑼密鼓地展開。
曾經“空城”復歸“生機”--危險漸行漸遠,人心逐步安定
背景回放:
突來的劫難,接踵而至的次生災害威脅,從都江堰到廣元,從綿陽到德陽,震區城市曾經的繁華、悠閑倏然不見:在彌漫的哀傷和擔憂中,商鋪關門,生產中斷……
在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由于堰塞湖威脅,人們在無奈中紛紛轉移,一時幾成“空城”。
現實變化:
在滿堂親友祝福的笑容里,身穿西裝和白色婚紗的張映強、廖小英的婚禮18日中午在綿州開元酒店四季廳舉辦。
在這個房間墻壁依然有裂縫的酒店里,近期還將承辦至少10場因地震而推遲的婚宴。
在地震受災的各個城市中,綿陽已經成為訴說前后變化最好的見證者:南河路的各色火鍋店又是門庭若市;涪城路的許多服裝店已經顧客盈門;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漂亮的女交警正在以標準的手勢指揮交通……
而在曾是都江堰繁華中心的幸福路、建設路上,攤位處處,“逛街”又回到了都江堰人的生活日程里。
21日下午4時,什邡三輪車夫張師傅身穿藍色大坎肩,緩緩地穿過東風路55號……“除了垮塌的建筑,城市又好像恢復到地震以前的樣子了。”
一組數據為這種變化提供了注解:截至目前,四川電網因災損毀和需要恢復的10千伏以上電力線路2607條,已全部恢復。
--從災難壓城,到恐慌彌漫,再到生機重現,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災區城鎮經歷了刻骨銘心的變化。在災區一些城鎮經濟秩序和社會生活回歸的背后,是危險漸漸遠離,人們的心態、生活逐步回歸安定。
從“休克”到“蘇醒”:經濟“造血”功能漸次啟動
背景回放:
大地震“重創”了災區經濟:在都江堰、德陽、綿陽、阿壩,在整個四川地區,工業、農業、商貿流通、旅游、交通、通訊均遭受重大損失。德陽市受災企業達4118戶,直接經濟損失415億元,占2007年全市GDP的64%。在旅游城市都江堰,所有景點、賓館酒店全部受損,旅游業一度處于停滯狀態。
現實變化:
綿竹漢旺鎮,東汽公司漢旺主機四分廠的車間里,3臺數控機床正在車間工人的操作下加緊生產--在東汽公司令人振奮的生產場景背后,是德陽工業經濟生產的逐步恢復,為當地、四川的經濟復蘇和家園重建積蓄“能量”。
截至目前,德陽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恢復生產的已超過68%。
抓緊恢復的不只是工業。安縣大山里的高川鄉、茶坪鄉群眾分別安置在永安、曉壩、安昌、雎水等鄉鎮,他們在十多天前就幫著這些鄉鎮投入了農業“雙搶”戰役。
在舉世聞名的人類古代水利奇跡都江堰景區,正實行三個月免費開放。目前至少有400人組團到來。同時,各地旅游景點、基礎設施、酒店賓館也正在逐步恢復,開門迎客。
四川省經委負責人表示,全省工業企業正在全力進行災后恢復生產工作,部分需重建的工業企業會在重建過程中提升技術和規模,力爭三年后達到乃至超過震前工業發展水平。
--工業、農業、旅游業,不僅是災區的重要支柱,更是其重新振興、長遠發展的希望。曾經“休克”的經濟重新“復蘇”,必將為災區重建和未來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憂傷茫然”到“面對未來”:表情變化凸顯希望和力量
背景回放:
截至22日,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81人遇難,374171人受傷,18522人失蹤。
面對失去親人、家園和生活被毀的現實,痛苦、憂傷,無助、茫然一度成為眾多災區群眾的普遍“表情”。
現實變化:
溫州志愿者潘叢叢帶來5名幼教老師,在安縣辦起了唯一的帳篷幼兒園。
潘叢叢目睹了災區群眾的“表情變化”:從開始時的恐慌、愁眉苦臉、茫然,到現在的平靜、希冀、有信心、有笑容!八麄冇行θ,就讓人感到力量!
在什邡、都江堰、安縣、青川……記者看到,很多受災群眾不僅走出了災難之初的恐慌,而且正在投入對未來生活和家園的構想和建設。
仍被垮塌的大山阻斷道路的安縣高川鄉的災民已經在山下安置,鄉黨委副書記馬傳榮告訴記者:“現在部隊官兵正在疏通道路,等路通了,我還要帶領鄉親們回去重建家園,我們很有信心!
在安縣樂興鎮先鋒村,200多人選擇了盡早啟程出外打工,“與其在這里等著別人援助,不如出去賺錢,三年就能回來重新蓋房子”。
。D難困苦中,一個笑容也許就預示著無限的希望!在災區群眾表情變化的背后,是災難的陰霾逐步消弭,對未來的信心逐步樹立。直面未來、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將是災區重建最寶貴的精神力量!
志愿者隊伍悄悄變化,制度性援助全面鋪開
背景回放:
災難發生后,災區群眾的境遇牽動著人們無數的關注。志愿者從各個地方涌入災區,自發參加搶險、救援、醫療、服務、心理安撫工作。“志愿者”,成為災區最溫暖的名字之一。
根據來自共青團四川省委的數據,汶川地震發生后,到地震災區參加抗震救災的志愿者近130萬人次。
現實變化:
九洲體育館,在綿陽城區12公里外依然靜靜矗立--它目睹了一場劫難造成的創傷,也見證了正在發生的悄然變化。
館中,來自北川的中學生茍芹、林立蘭含淚說,幾天來最舍不得的是和許多志愿者們告別,“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見面”。
一位來自當地地稅局的服務志愿者告訴記者,現在的工作量大為減少,“大概只有地震剛發生時的十分之一了。一些志愿者也已經逐步離去!
“隨著階段的轉換,現在志愿者隊伍正走向有組織、長期化、專業化,并且需要進行相關的登記。”綿陽團市委書記廖雪梅說。
但是,在志愿者隊伍數量、工作內容悄悄發生變化的同時,各種更大規模的、制度性援助正迅速在災區鋪開。隨著國務院辦公廳《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公布,中東部地區19個省市將對口支援四川。保競縣(市)以及甘肅省、陜西省受災嚴重地區的工作正緊鑼密鼓地展開。
記者22日獲悉,根據已經制定的時間規劃,四川省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農村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將在7月10日前完成。
。瓘膫性、激情的志愿者,到火熱、有序的援建安置,再到長遠、周密的對口支援,隨著援助工作的階段性轉換和步步深入,災區的家園重建藍圖正步步繪就,美好的明天必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