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峻:兩岸關系回顧與前瞻
4月25日,中共中央臺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與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共同舉辦、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協辦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發布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南京舉行。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嚴峻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上提交論文《兩岸關系回顧與前瞻(提綱)》,摘編如下:
評判一個政黨或個人的兩岸政策,主要看三個指標:第一,對兩岸關系未來的價值取向如何,是主張走向統一還是主張走向“獨立”(即“臺灣獨立”);第二,對兩岸關系的現狀怎么界定,是“兩岸一國”還是“兩岸兩國”(或“一邊一國”);第三,對兩岸交流互動的態度為何,是主張積極交往合作還是主張減少交流乃至不交往合作。這三項指標中,最關鍵并非外界通常講的“統獨問題”,而是第二項指標,即對兩岸關系現狀的定位。
回顧過去7年兩岸關系的發展,之所以能形成多層次、多面向的大交流、大合作態勢,主要還不是國、共兩黨在兩岸關系的未來走向上達成高度一致的意見,即不是在兩岸今后必定走向統一上達成共識,因為馬英九先生明確表示“不統、不獨、不武”(盡管在“三不”前加了一個“在其任期內不追求”的限定詞),而是在“兩岸關系的現狀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上取得共識(這樣的共識以蘇起先生提出的“九二共識”一詞來表述)。而民、共之間之所以一直難以建立正常的黨際交流,也是因為不僅僅在兩岸關系發展前景上,民進黨追求“臺灣獨立”(典型表述文件即“臺灣黨綱”),而且主要是因為民進黨將兩岸關系現狀十分清晰地界定為“兩岸兩國”或“一邊一國”(1999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雖然有限度地認可“中華民國”這一名稱,但清楚地表明這個“中華民國”疆域僅限臺澎金馬,從而在領土范圍上與中國大陸形成涇渭分明的兩個主權國家)?梢韵胍,今后如果民進黨不改變這種兩岸關系即“兩岸兩國”或“一邊一國”關系的清晰定位,無論民進黨未來在臺灣政壇上的地位發生什么變化,中國大陸都無法接受民進黨這種清晰的兩岸政治關系定位,兩黨關系的正常化也將遙不可及。因為對大陸方面來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退讓的底線,失去這一底線,一切對臺工作將成無源之水。正是在此意義上,如果蔡英文主席在表示“維持兩岸關系現狀”的同時,還繼續表示對《臺灣前途決議文》內容的堅持,那么事實上還是無法實質表現出任何所謂的“穩健”姿態。
從另一面看,由于國、共兩黨在上述第三項指標上都主張加強兩岸交流與合作,這使兩岸兩個執政黨相對專注于經濟、文化等具體事項,而高政治意涵的“九二共識”到底是“各表一中”、“一中不表”還是“一中各表”的分歧沒有真正成為有熱度的爭論。這樣的“彈性不辯”有其包容分歧的現實必要,但政治分歧畢竟客觀存在,一味回避亦非長久之策。大陸方面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為兩岸關系可長可久發展計,提出了“先經后政”、“由經入政”、“亦經亦政”等等,提出了應該探討兩岸統一前特殊時期的政治定位問題。臺灣“反服貿運動”再次警示,兩岸經濟關系的平穩發展,離不開兩岸政治互信的進一步培植,尤其是一種深入臺灣民眾特別是臺灣青年人心里的信心培植。而這樣的信心培植從根子上看,繞不過對兩岸政治關系的探討。展望未來,單純地發展兩岸經濟關系已不現實,兩岸各方有必要展開政治對話,務實探討現行國際法框架下彼此立場的合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