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民進黨“黨改”計劃難有實質成果
民進黨中央最近提出“廣征建言、提出方案、落實改革”的三階段“黨改”(黨務改革)計劃。華廣網5月4日刊載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評論文章指出,此舉恐難落到實處,一如民進黨過去的改革,“雷聲大、雨點小”,難以取得實質成果。
全文內容如下:
民進黨中央最近提出“廣征建言、提出方案、落實改革”的三階段“黨改”(黨務改革)計劃。此舉恐怕只能是說說而已,難以落到實處,一如民進黨過去的改革,“雷聲大、雨點小”,難以取得實質成果。筆者之所以有如此的看法,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因素:
“黨改”計劃空泛無物。民進黨的“黨改”計劃,提出了分三階段走的規劃:第一階段“廣征建言”,擬用2至3周時間,廣泛向黨公職、友好社團、智庫學者征求“黨改”建言,并建立網絡平臺,搜集民間意見,了解社會各界對民進黨的期待;第二階段“提出方案”,擬用3至4周時間,將第一階段各界意見分類整理后,指派黨公職成立小組,邀集相關黨內外人士,針對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并視各小組需要,召開相關會議,最終形成黨改方案;第三階段落實改革,把第二階段匯整的“黨改”方案,呈交新一屆民進黨中央黨部,由新一屆中央黨部評估改革方案推動的可行性,若有涉及修改黨內相關規章者,依黨內決策程序,或交中執會,或送7月“全代會”通過,加以落實。這個所謂的三階段“黨改”計劃,沒有任何實質內涵,只是一個“空殼子”計劃。而2至3周時間征求意見,3至4周時間分類整理各方意見、形成黨改方案,恐怕難有實質作為。
2013年下半年,民進黨舉辦了九場所謂“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又稱“華山會議”),時間跨度達半年之久,說是就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進行探討、研究,結果卻未見任何政策調整,最終出臺的所謂“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字里行間卻透著濃濃的陳腐味,老調重彈,原有態度、立場未見任何松動,看不出一點新意。相反,“華山會議”中的一些認知、做法不僅無益于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甚至還會嚴重影響、阻礙兩岸關系的發展。民進黨這次所謂“黨改”計劃極有可能重蹈覆轍、一事無成。
蘇貞昌任期屆滿,難以主導“黨改”。蘇貞昌任期無多,且又明確表態不競選連任,在任期接近尾聲之際,卻大動作提出三階段“黨改”,明顯是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只是在為未來的“東山再起”作鋪墊、積累政治資本。蘇貞昌原本態度堅定、表示要率領民進黨打完“七合一”選戰,爭取勝選。后來懾于蔡英文的聲勢和支持度,在蔡宣布參選后,主動改變策略,由強勢爭取連任宣布退出黨主席選舉,并借機展現出自己的豁達大度和高風亮節,說自己退選是為黨的團結、避免內部之爭,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以退為進,爭取外界及黨內的同情與支持,為2016年的再出發創造條件、奠定基礎;以免現在與蔡英文攤牌、硬拼,一旦敗選,導致全盤皆輸,失去2016年再戰的機會;同時又有利于避蔡鋒芒、挫蔡銳氣。正是有這種政治上的考慮和需求,蘇貞昌在宣布不競選連任黨主席后,積極主動、動作頻頻,包括提出“黨改”,率領全黨投入新一輪的反核運動等。但是蘇貞昌畢竟任期無多,又宣布不競選連任,恐怕難以主導、駕馭這次“黨改”,也難以率領民進黨作出實質“黨改”。這次“黨改”計劃也很明確,待第二階段“黨改”方案成形后,將呈交民進黨新任主席、新一屆中央機構處理。
在當前情況下,蘇貞昌提出三階段“黨改”計劃,只是在政治作秀。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別說是落實改革,就是實質的改革方案恐怕都拿不出來。當然,對于蘇貞昌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黨改”成功不成功都沒有關系;重要的是蘇貞昌想借此展現出自己關心黨的建設的形象,說明自己雖決定不參選黨主席,但仍然在兢兢業業地為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