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掌握成都市“婦幼信息某管理系統”市級權限賬號密碼,多次將2016年至2017年的成都市新生嬰兒信息及預產信息導出后,通過線下交易方式,將其信息出售。累計非法下載新生嬰兒數據50余萬條,販賣新生嬰兒信息數萬條。日前,一個以成都衛生系統“內鬼”為源頭,向社會出售新生嬰兒信息的黑色鏈條被廣元市旺蒼縣公安局斬斷。(1月17日《華西都市報》)
短短時間,一個小小衛生系統,就出售50多萬條新生兒信息。這起案件的查辦,讓我們看到了信息買賣的猖狂。從案件辦理情況來看,還是比較嚴肅的。截至目前,該案抓獲犯罪嫌疑人9人。這9名犯罪嫌疑人,既有衛生系統里的內鬼,還有市場環節的“中間人”。正是這些人的無法無天,才導致了嬰兒信息的泄露。讓這些不法人員罪有應得是正義必然。
對于這起案件,筆者還有話要說。案件查處雖然嚴厲,卻并不說明查處是徹底的。在這個環節中,所有內鬼和外鬼都被抓住了。比如,衛生系統的內鬼,為了換取利益,竟然將新生兒的信息進行出賣。這樣的管理漏洞該如何堵上?如果只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那么“沒有發現的”,“不能發現的”,在利益驅使之下,還會繼續上演買賣大戲。比如,到衛生系統購買新生兒信息的“中間人”,他們也聞到了利益美味,即使查處再嚴厲,也會依然有“偏向虎山行”的主兒。
這個時候,需要我們追問一句:新生兒信息,在內鬼和外鬼的狼狽為奸之下,都去哪兒了?這就要說到新生兒信息的去向問題。
新生兒的信息都去哪兒了?很明顯,新生兒信息都是社會上的商家購買的。需求就是最寬廣的市場。如果沒有“新生兒信息市場需求”,也就不足以出現這么多的內鬼和外鬼了。說白了,這些內鬼和外鬼,都是“為別人服務”的。我們有必要鏟除“新生兒信息需求市場”。
不難發現,購買新生兒信息的商家,都是這樣的幾個群體:其一,是銷售嬰兒保險的從業人員;其二,是出售嬰兒奶粉的商家;其三,是拍攝嬰兒百天照的影樓;其四,是開展嬰兒智力開發的培訓機構;其五,是進行產后康復保健的機構。
而目前的情況是,一旦發生新生兒信息泄露的案件,有關部門查處的只是內鬼和外鬼,卻忽視了“需求的小妖怪”。既然能找到內鬼,既然能找到外鬼,順著這條藤蔓,也就能找到終端環節的“需求的小妖怪”,也就是借助嬰兒信息,實施“精準推廣”的商家,只有讓他們也受到應有懲罰,只有摧毀了需求畸變市場,才能真正紓解新生兒信息買賣的現象。(中國臺灣網網友:郭元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