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早8時許,重慶育才中學考點一護考老師向警方求助,其不小心將幾十位考生的準考證遺落在賓館。九龍坡民警立即駕駛送考警務摩托車,送其返回位賓館。民警一路連闖多個紅燈,逆行穿過早高峰的車流,原本需要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僅用了十多分鐘就將準考證順利取回。(6月7日《央視網》)
很是緊張,很是幸運。緊張的是,為了及時送達這些準考證,警察一路闖了很多紅燈,是一路逆行狂奔。幸運的是,因為求助及時,警察攜帶老師取回了準考證,沒有影響考生進入考場。
可是也需要幾個假設:假設這一個班級的準考證在賓館或者途中丟失,該如何辦?假設時間緊迫,取回準考證時已經超過了進入考場規定時間,結果會是什么?沒有人能夠給一個“可以進入”的肯定回答。這是因為,在重慶還沒有實施“忘帶準考證可以先考試”。目前,全國范圍內實施“忘帶準考證可以先考試”的地方只有兩個,一個是北京,一個是湖北。
一張準考證,是進入考場的唯一通行證。忘記攜帶準考證,途中丟失準考證,這樣的事情每年都會發生。能不能進入考場,就靠現場工作人員的態度了。工作人員人性化,則可以寬容一下,讓考生先進去。如果工作人員丁是丁卯是卯,那就只能“依法辦事”了。
每年,都會有不少考生因為忘記了,遺失了準考證而只能被拒之考場門外,辛辛苦苦準備了好久,就因為一紙準考證不能進入考場,不能尋找夢想,是不是很遺憾,很苦悶,很愁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準考證不讓進入不存在問題。
“傳統的準考證”制度,在以往的時候不存在問題,就眼下來看,也還是存在問題的。以往是一個信息閉塞的時代,鑒定一個人的考生身份,離不來紙質準考證和身份證。而如今則不同了,眼下是互聯網時代,很多證件的辦理和使用,都實現了電子化、信息化。在購買火車票的時候,即使沒有紙質火車票,也能進入車廂。只要提供身份證信息,也能在電子系統檢驗火車票購買信息。再比如,在網絡支付資金的時候,只要輸入密碼,也就能確定“本人是本人”的信息。
道理是一樣的,離開了紙質準考證,其實也能實現信息的核對。對于“老師忘帶全班準考證”,需要從科技的角度反思。為何非要攜帶紙質準考證才能考試?在這個信息時代,電子時代,應該推廣“電子準考證”。可以采集考生的指紋,讓考生錄入自己的密碼。進入考場的時候,只要在電子設備上按一下指紋,頭像信息就可以核對考生信息了。這樣就不會擔心準考證忘記帶了、丟失在路上了。就像單位的“電子打卡考核”,不是就具有相同性質嗎?
“忘帶全班準考證”,倒逼準考證實現無紙化。信息時代,不是只有“紙質準考證”才能核實考生信息。(中國臺灣網網友:郭元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