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確實比較嚴重,蘇丹紅、假耗油、地溝油等,大眾耳熟能詳的其實只是鳳毛麟角,前些年的相關的真實的報道層出不窮,讓全民進入有關“食品安全”的大討論。然而,關于一些有害食品的謠言也是層出不窮,如注水螃蟹、打色素西瓜、塑料大米、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等等,假的假食品是一種莫須有,其危害甚至遠遠大于真的有害食品。
關于有害食品的謠言的傳播時間與微信、微博的興起的時間擁有驚人的重合度,我們不難看出信息大眾化的一些不良后果。信息時代,信息得以時實、準確傳播,依靠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每個人每天都能接收大量信息,同時也可以發布大量的信息。
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只要每個人掌握的資源都無限大,那么通過網絡,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影響別人,同時也無時無刻都受別人影響。也正是這樣,別有用心之人會利用信息時代的便捷性進行謠言宣傳,中招的人往往也是那些對網絡信息缺乏明確是非真假判斷的人。
要明確一點,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是不一樣的,這體現在架構、算法,以及人們對它們的態度。從大背景來講,我國網絡發展確實迅速,這速度直接超過大眾的信息判斷能力增長的速度。而也正是大眾的信息判斷能力增長速度的滯后,使得我國目前的網絡環境亟待改善。噴子的產生也多來源于此。網絡信息的海量和碎片化導致人們在面對這些信息時時常焦慮,焦慮則讓人們在面對網絡信息時缺失了以往的邏輯判斷能力。
關于有害食品的謠言也遵循這一規律,那些所謂的驗證確實為假食品的視頻往往用一些不著邊際的驗證方法,雖然確實展露了一些所謂的可疑特性,但用以判斷食品是否為真假的關鍵手段卻從未展示過,當然也不可能被展示。然而也就是這些邊邊角角的“線索”“證據”往往會打動一部分信息接收者的心,讓他們信以為真。
色素西瓜的謠言曾讓河南瓜農損失慘重,棉花肉松謠言險些引起青島費縣路蛋糕店群體事件。關于有害食品的謠言傷了驚弓之群眾,對社會造成很大影響,究其根本還是網絡信息監管不力,謠言制造者太過無聊。因此,我們網絡大國的公民必須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網絡信息意識,從個人做起。(中國臺灣網網友:章家正)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