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消息全是感嘆號,嚇死我了。”20日16時許,面對滿屏的錯誤提示“紅色感嘆號”,眾多已經離不開微信的中國內地網友表示“驚呆了”。(10月20日中國新聞網)
近日,一次故障,讓微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成了最熱門的話題。這次微信故障對不少依賴“信生活”的人來說就像丟了魂似的。同時,微信故障也讓人們看清楚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原來,自己的生活已無“微”不至,不知不覺被微信“綁架”、“套牢”了。
其實此次微信故障并非孤例,早在2013年4月和7月微信也出現過類似的故障,而微信故障之所以能引起廣泛的關注甚至是恐慌,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現代生活的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工作的壓力不斷增加,同時人們也越來越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微信等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人們釋放壓力、聊天交友、甚至接觸外界的一個重要渠道,對社交網絡的依需求已經成了一個世界性現象。據權威機構調查,53%的人在無法上網時感到不安,其中40%的人會在不能上網時感到十分寂寞。可見網絡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而社交媒體猶有過之。另一方面,許多人,特別是年輕的上班一族們,習慣了“上班–上網–下班,吃飯–上網–睡覺”的生活節奏,對微信等社交媒體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性,離開了微信就會變得十分煩躁不安,所謂的“微博控”、“微信控”就是由此而來。這在心理學上可以稱為“社交網癮”、“社交網絡癥候群”或者“社交媒體依賴癥”。這種癥狀不能說不好,但在某些時候也會造成很多的不良影響。
因此,當微信發生短暫故障時,用戶們頓時“慌了手腳”。面對微信信息無法發出、無法刷新朋友圈、無法連接微信網頁版的尷尬,有的人不斷重啟再重啟,不停卸載、重裝,有的則相互打電話詢問,還有的則檢查手機是否欠費、無線路由器是不是出現故障。總之,大家的目的都一樣,都希望微信盡快恢復正常,讓有微信的生活照舊。
筆者認為,時代的進步,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千萬別被這些由人創造出來的高科技“綁架”了身心和手腳。明天一覺醒來,就算沒了微信,太陽照常升起,日子照樣過得風生水起。(中國臺灣網網友:袁寶)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