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舉行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工信部主題日上,工信部提出,今后將要求對嬰幼兒乳粉參照藥品管理,并鼓勵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力爭提升嬰幼兒乳粉質量、提振消費者信心。(6月19日 《北京日報》)
今后嬰幼兒乳品企業將從生產環節實施GMP認證(藥品標準管理認證),對嬰幼兒乳粉質量的管理將參照藥品管理。同時工信部表示,未來將努力提升國內乳粉行業的集中度,鼓勵企業兼并重組。
對于這組在國產奶粉領域里的組合拳,已經有“樣板戲”開始上演。蒙牛已經擬斥資最多113.5億元,全面收購內地奶粉生產商雅士利。這樁指導性異常明顯的收購,已經態度鮮明的劍指奶粉產業,做大做強的號角已經在吹響。
然而再回到嬰幼兒奶粉GMP認證這碼事上,我們對于如此有技術性含量的動作,似乎似曾相識。其實早在2010年,國家已頒布了粉狀嬰幼兒配方生產企業的管理規范,但仍有部分企業沒有嚴格執行這一標準。這種言之鑿鑿聽之藐藐的尷尬,正好凸顯了政策是否能完全落地的真實性,如今再提此事,同時加上“鼓勵奶粉企業兼并”的重磅消息,也恐怕是政府又要再次使力于市場之舉。
拿藥品的標準來對待嬰幼兒奶粉,其實在外國早已經大行其道,去香港買過奶粉的媽媽都知道,很多奶粉都是從藥店購買的,中國在這方面也算是后起之秀,但也不得不發力于此。已經被打的千瘡百孔的國產奶粉,吃盡了“害群之馬”的苦頭。然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于自身標準的模糊不清、監管力度不嚴,恐怕就是導致國產奶粉變成歪瓜裂棗的種子。
GMP如能落到實處,就是顆效果可見的定心丸。但是我們疑問的是,已經推行GMP三年多了,為何到現在還需要老調重彈?最根本的恐怕就是某些企業的陽奉陰違,他們達不到這個標準,卻有辦法不退出市場,這種“地頭蛇”讓國家公器情何以堪?其實不管是GMP,還是ISO9001、HACCP,真正能有效果的,還是“從牧場到奶嘴”可追溯性的品質跟蹤系統,以及在監管力度的真正落實,才是讓老百姓再度相信國產奶粉的根本。而這其中,“人”的因素恐怕比那些巨資采購的生產流水線要來的更加重要些。
國產奶粉企業,不缺好奶好設備,也不缺高標準嚴要求,但為何大多數人選擇舍近求遠,去海外搶購貴的離譜的洋奶粉,這里不僅生產者要檢討,背后的監管執法者更是難辭其咎。要烘托出國產奶粉整體利好的環境,真的不是多了什么GMP之類的,就能輕易改變現狀。臥薪嘗膽和耐得住寂寞,國產奶粉回家的路,還很漫長,但卻充滿期待。 (中國臺灣網網友 謝偉鋒)
。ū疚臑榫W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