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深玩具企業“素藝”和紡織企業“定佳”的突然倒閉,東莞企業界一股“制造業寒流”再一次侵襲的擔憂彌漫著整個制造業。當地新聞媒體數據顯示,近半個月來,關于企業倒閉或者工人討薪的消息急劇上升一倍有余。(7月19日《廣州日報》)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產業升級、企業轉型的道路,雖然任重道遠,但是這些玩具紡織如果不邁出步子來的話,永遠會被“人民幣升值、工資上漲、原材料上漲”這些外在的客觀因素,扼住發展壯大的脖子,甚至難以生存。
世界消費市場的大環境、國家金融貨幣政策、國內人力資源成本提升等等,對一個企業或是一個行業來說,都是宏觀的因素,是無法掌控也無法改變的。“既然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2008年已經經歷過金融危機的一痛,3年都挺過去了,就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每個企業主都應該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自己企業為什么當年的輝煌不再,為什么現在接不到訂單、發不出工人的工資?
“河北廊坊一家專門生產數控刀具的高科技企業,規模很小,人員不多,卻擁有較強的研發設計能力。”“一個自籌資金4萬元起家到依靠科技創新、產品品質和設計,成為銷量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多媒體音響公司……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秉承著對音頻行業的精益求精,是我國企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轉型的一個成功典型。”
7月20日,《經濟日報》簡短的一篇小通訊,向中國無數家這樣瀕臨倒閉的制造企業、向無數個“用慣了簡單頭腦、簡單代加工、簡單坐等暴富”的老板們,再一次釋放出了一個非常不簡單的信號,那就是“什么才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產業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
一個小小的玩具,一條短短的圍巾,里面都蘊藏著很大的學問,只要是你率先發明創造、自主創新生產的產品、技術或服務,其“發明專利權”和“自主知識產權”就屬于你。如果一個老板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眼光不高遠的話,只能淪為“今朝有米今朝飽、明天無糧餓著荒”的代工廠。
財富能否長久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企業能否成為百年老字號,產業能否成為世界知名品牌,產品、技術或服務是否能家喻戶曉等等,其實,都源自于企業家和企業本身是否擁有自家的“鎮家之寶”,是否擁有自家親生的“芭比娃娃”,而不只是替人做嫁衣裳、幫人干針線活。 (中國臺灣網網友 諶江平)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